《论语》学而篇第一10(原文、译文、点评)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5。求之与?抑【6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7良【8恭【9俭【10让【11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2?”

【注释】

【1】子禽:陈亢,字子禽。

【2】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3】夫子:君子,懂道理的人,成功做成人的人,指民间境界高的人。夫:男人扛大梁,强壮的男人,指成熟的人,起码的道理已经懂得。这里指孔子。

【4】邦:可以种植植物的地方称为邦,人的居住地,指一个乡,一个镇,一个国家,有政府机构的地方。

【5】政:就是正,指公正平等。后来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从事传递信息工作的人,从事宗教工作的人,在正字上加上“文”,正就变成了政,以表示统治政权的高大上,以表示统治政权的合法性。这里指政事,政情,政绩。

【6】抑:人低头为抑,有退而求其次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这里指相反,反之。

【7】温:不冷不热为温。冷热都令人感觉疼痛,不舒服。温,让人感觉舒服,或者让人根本感觉不到其存在。引申为,温和,平和。

【8】良:良善,好,让人感觉比较舒服、自在。

【9】恭:内心尊敬别人,外在表现也是尊敬别人,内外合一。

【10】俭:自我约束自己,知止,不祸害社会。

【11】让:真心实意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

【12】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这种让人主动向他汇报工作的方法(温良恭俭让),与做人的标准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言外之意是说,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就是做人的标准,孔子已经成功做成了人。诸:诸字来源于煮,原指煮熟食物后,每人一份,平等分配。引申为,都,总的,全部,全面,每一个,各个,个个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孔子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可以听到别人向他汇报那国的政事政情。这是先生要求别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向他汇报的呢?”

子贡说:“先生做到了温良恭俭让,已经成功地做成了一个君子,他拥有了让别人向他汇报工作的资格。所以,他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君主等人都会主动向他汇报当地的政情政事,以求得到先生的指教和点拨。”

【徐力点评】

一个人,做人成功了,也就是完成了人生使命了,会是什么样子,什么状态的呢?

    这一节,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温、良、恭、俭、让:

    一、温。无论是空气还是水,冷了,会让人感觉疼痛,难受。热了,也会让人感觉疼痛,难受。不冷不热,才会让人感觉不难受,让人感觉舒服。而不冷不热,又往往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温暖、温馨、温柔、温和、温情、温存,都有既让人感觉与其呆在一起比较舒服,同时又让人感觉不到其存在的意思。

    我们平时形容一个老实人,往往就是这样形容的。这个也是人们往往不愿意当老实人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老实人在生活中常常被众人所忽视,常常被大众当成空气一样的存在。这对于那些总想在别人那里找存在感的人来说,这个是不能接受的。

    二、良。良善的人,不会给人使绊子,不会给人挖坑,不会忽悠人,不会欺负人,不会羞辱人,不会害人,只会热心地帮助人。跟这种人呆在一起,不用担心这种人伤害自己,让人感觉很安全,很自在。

    但是这样的话,也就往往由于对别人构不成威胁,而不受人敬畏,反而被人看不起。因为人们堕落以后,就只愿意去敬畏那些让自己感觉恐惧有威胁的人。因此,很多人就为这个,不愿意去做个良善的人,而喜欢去做个恶人,因为他们认为,恶人才受人尊敬。

    三、恭。恭和敬,在古时候,含义是不一样的。敬,是指自己内心实际上并不想尊重别人,但是为了显得自己懂事,显得自己得体,显得自己情商高,于是就刻意地在外表上做出各种尊重别人的样子来。这种叫面敬心不敬。而恭,是指自己内心里尊重别人,这种内心的尊重从外表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自然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恭,是内外一致的,是心敬面也敬。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些尊敬别人的场面,其实并没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恭”,大部分是那种表面上故意做作出来的“敬”。

    由于人们,普遍只看外表,而不看内心,所以恭与敬,大家也就往往分不清楚,于是,后来恭敬也就混为一谈了,不再分了。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了冒充君子,很多狡猾的人就弄出一付“恭敬”的样子来,欺世盗名。弄得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这种面“敬”心不“恭”的伪君子,这也就给人们的相互信任更加增添了难度。

    四、俭。一提到俭,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勤俭节约,不浪费。而实际上,这只是俭在生活中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俭的真正含义是指自我约束自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那个“慎独”。即,当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的监督、提醒、鞭策、约束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自我约束,还能做到坚持原则,还能遵纪守法。

    由于人们普遍堕落后,大家多是需要外在的约束才能做到遵纪守法,甚至很多人以破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而不受惩罚为荣耀。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那些“俭”的人,往往就会被大众认为是不会变通,迂腐保守,不会来事,而遭到大家的轻视和嘲笑。

    五、让。让是指发自内心地不与别人争利益,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考虑。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与世无争。

    由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们已经把竞争这个本该抛弃的东西,宣传成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生存之道。这样就导致,那些不与人竞争的“礼让”君子,在生活中反而给人一种好像被社会边缘化、难以生存的感觉。因此,在人们普遍堕落严重的时代,“让”,也就成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人类“奢侈品”。

    在这一节中,说,因为孔子做到了“温良恭俭让”,所以孔子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君主重臣们,不用孔子来问,他们都会主动向孔子请教,把当地的政务政情,主动告诉孔子,以求得孔子的点拨,为自己指点迷津。

    当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说明孔子时代的人,堕落得还不算严重。君王重臣,看到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老实人,还知道都向他求教,那社会就是再坏再黑暗,能坏到能黑暗到哪里去?!

    温良恭俭让,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到最后必须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做人的目标。但是,在一个大家普遍严重堕落的社会环境里,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不仅不会受到大众的尊敬,相反,往往会受到大众的嘲弄、羞辱,甚至是欺负攻击。那怎么办?那就不去“温良恭俭让”了吗?非也,非也。做到温良恭俭让,那是我们今生的做人使命,任它什么巨大的阻力,也不应该让它阻挡住我们去“温良恭俭让”的坚定脚步。就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看不上“温良恭俭让”的老实人,但是这种“温良恭俭让”的老实人,他自己的心是踏实的,他自己是心安理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篇第一10(原文、译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