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迫降航班》- 从来如此,便对吗?

小故事,大启发,说说电影中不为人知的职场那点儿事。

【光影职场  012期分享】

认同共鸣请赞赏,拍砖踢馆请评论。

既不赞赏也不评论,请赐个赞再走吧~~

电影海报

《迫降航班》上映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影星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主演。

机长韦普·惠特克(丹泽尔·华盛顿 饰)

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在1990年凭借史诗片《光荣》获得62届(199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演员。在2001年,他又因出演《训练日》中腐败警察一角,获得了74届(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相比男主角来说,似乎陌生了些。他执导的美国励志片《阿甘正传》经典不衰,也因此片获得了67届(1995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他于1997年执导的另一部科幻经典《超时空接触》也被国内观众所熟知。

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

机长韦普·惠特克(丹泽尔·华盛顿 饰)刚刚度过了一个由酒精、毒品充斥的夜晚,第二天早上,他驾驶飞机从奥兰多飞往亚特兰大。万万没有想到,本是一次普通的日间飞行,却接连遭遇恶劣天气和引擎失灵的意外,导致机上10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关键时刻,韦普·惠特克展示出惊人的冷静和高超的驾驶技术,最终采取倒吊迫降的方式成功着陆,成功化解了一场飞行灾难。一时间,韦普·惠特克成了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可此后美国联邦航空局对飞行事故展开了调查,发现韦普体内含有超出安全范围的酒精和毒品,为了避免自己由国民英雄变为阶下囚,韦普想尽了各种办法隐瞒事实真相,直至在最终的听证会上不堪内心谴责而获得自我救赎。

倒吊迫降

本片剧创灵感源自加拿大机长罗伯特·皮齐的真实故事。

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联合之作,开拍之初即自带耀眼光环。

笔者看完后,深切的体会到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绝非浪得虚名,导得好,演得更好。

最大的遗憾反而是剧本本身。

影片开始时紧张的航班迫降,这个头开得好。影片结尾在听证会、互诫会、儿子探监等三个场景中的自我救赎,总结得好。唯独影片中间的故事过程,冗长无趣逻辑混乱的同时,又硬生生安排一个可有可无打酱油的吸毒女角色,不得不让人深感遗憾。

吐槽归吐槽,电影依然值得一看。

剧中有一个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戏份不多,却为我们本期的光影职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片素材。

这个角色是剧中男主的律师休·朗奥(唐·钱德尔 饰)。

一系列质疑

作为男主的律师,面对调查机关对男主涉嫌酗酒和吸毒的验血报告,首先他没有被报告结论左右,而是用充满质疑的批判性思维,聚焦了三个别人不起眼的“小”问题,正是这三个小问题,使得验血报告不得不废弃,最终未被听证会采纳。

1. 检验设备校验过期。

2. 血液样本未按要求做姓名及时间标注。

3. 血液中添加防腐剂的化验方法会导致数据失真偏高。

不谈故事本身的话,单从技术层面看上述论断,堪称一次专业的批判性思维逆袭完胜的生动案例。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在《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是指对我们面临的断言进行评估,其主旨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放之于职场,按笔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型定义,可以将其归纳为“基于逻辑推理上的质疑”,注意这里提到的质疑,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前提下的,不是杠精般的抬杠式质疑。

抬杠式质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你懂的。

杠精

职场人面对最多的就是数据分析,数据曾几何时已经成了职场专业化的代名词。

数据是冰冷的,同样的数据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表述,随后带来不一样的结论。

例如,XXX减肥新药临床试验,参与样本为100人,其中5人出现副作用。所以,95%的人的体重都得到了积极改善。

问题1:95%中有多少人体重降低?降低了多少?

问题2:副作用报告是否支持得出95%积极改善的结论?

显然案例中的表述,前言不搭后语,5%的副作用率与95%的减肥成功率其实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可是,在职场中类似的分析错乱的统计数据,却大行其道,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混淆视听,带来程度不同的误判甚至错判。

再例如,门店A业绩同比增幅5%,门店B业绩同比增幅200%,说明门店B比门店A的工作更有效。

也许背后真实的情况是,门店A是老店,业绩基数大,所以增幅小;门店B是新店,业绩基数小,所以增幅大。如此,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

统计数据表

对于统计数据带来的结论,管理者要有一双慧眼,不盲从,不迷信,更要有科学的方法来甄别,这个方法即是基于逻辑推理的质疑。

方法1:只看结论,先忽略数据。想想支持结论所需要的数据维度与渠道,再来审视得出结论的数据是否与你心中的数据源匹配。

方法2:只看数据,先忽略结论。想想根据数据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再来审视你的结论与数据得出的结论的匹配程度。

质疑亦有强弱之分。

弱势质疑,针对与自己意见相左冲突的观点,求同不存异,或党同伐异。

强势质疑,针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观点进行质疑,促使我们辩证地审视初始看法,尤其针对相同的观点。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有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就是强势质疑。

在笔者看来,所谓职业化,重点是思维方式,强势质疑即是其中核心之一。

面对职场问题,多问几个WHY和HOW的关键问题,会更容易触及问题的本质,来实现改善。在《幸运路易》什么是轨道式沟通?的小女孩在2分44秒中连问了15个WHY,看看她是怎么做到的?

乐于弱质疑,疲于强质疑,对打开职场人思想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不可取。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多问几个“从来如此,便对吗?”,或许是对企业有大价值的贡献。

( * 部分观点参考引自《学会提问》)

小故事,大启发,说说电影中不为人知的职场那点儿事。

【光影职场  012期分享】

认同共鸣请赞赏,拍砖踢馆请评论。

既不赞赏也不评论,请赐个赞再走吧~~


-珍爱原创,转载请注出处“ 禾子健”-

你可能感兴趣的:(012 《迫降航班》- 从来如此,便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