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反省,读《回归故里》

那些我曾经试图逃离的东西,仍然作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延续着。

开篇的这样几句话,简单,直击人心,作为一个离开家乡多年的人,感同身受。

作者多年来一直回避或者羞于坦诚自己的家庭出身,在书中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自我剖析,甚至连祖母的不堪往事都毫无保留的呈现,深感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本身就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摘录几个感触片段自勉:

我深知她对我的爱,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平等:她从早到晚给我烹制土豆和牛奶,好让我可以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

当一个人开始觉醒,并且意识到自己家庭或者所在阶级的问题,矛盾随之而来,缺少文化或者尚未觉醒的父母们可能无法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更是无法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离经叛道的做法,而熟不知那些反叛正是对他们家长威压的一种宣泄。想起自己当年填报高考志愿,全部填了外省市的学校,希望的就是离家远点,从小到大的管教让自己透不过气来,尽管最终事与愿违,但是住校的生活也让自己有了喘息的空间,回想起来,难说对错,当年偏离了他们给我规划的人生路径,今天看来也不算坏事,人生总有无限可能性,不去尝试了哪会知道呢?

音乐课可能是最狡猾也是最残忍的测试,他检测人是否具有我们所说的“文化”,它使人暴露自己与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性,亦或是生疏感:老师会带许多碟片到课堂上,他不停的让学生们试听乐曲片段,当出身资产阶级的学生们忘情的跟唱时,出身平民阶级的学生则私下互相讲些傻乎乎的笑话,或者忍不住放声说话,或者噗嗤一下笑出声。

读到这里,不得不联想到自己从小到大的音乐课的惨不忍睹的成绩,不论是乐感还是乐器,没有哪样是自己擅长的,听听流行音乐倒是可以,时至今日,在追求无损音乐和高大上的播放设备的背后,恐怕也是自尊心的一种补偿方式吧。尽管小时候父母没有给我报名过任何乐器的学习班,倒也没有埋怨的理由,即使学了也不见得能有多少提升吧,音乐课,的确是很好的试金石。

父亲去世之后,下一代(至少是儿子)会感受到一种焦虑: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他成了孤独的排头兵。------Jacques Lacan

拉康的这句话被作者引用过来,将面对死亡与父子亲情完美阐述,透彻的人生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逃离与反省,读《回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