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学科类培训被打压后,有八成的家长给孩子增报了兴趣班,理由是课业减少,体育、美育纳入中考,上兴趣班可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说到底,还是为了升学考试。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国家想办法给父母减压,但是父母为了孩子殚精竭力,为了让孩子有个美好的前程,可谓操碎了心。父母们坚信,只有好好学习,孩子的人生才有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但是,真的只要考个好学校,就能有美好的未来吗?
“神童”魏永康,20岁之前荣耀加身被各学校争抢,然而最后却被中科院退学,因为他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
曾经有个985“小镇做题家” 的帖子很火,小镇做题家指那些出身小城,高考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到了大学,只会做题的小镇人士只会做题,不懂交际,没有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很难去融入这样的生活。之后很多人变得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无力去改变现状。
只懂考试的孩子,注定走不远。
未来社会是人工智能时代,是多变的时代,很多传统行业会消失。那我们该教给孩子什么,才能不会被社会淘汰呢?
看了《有限管教》这本书我才明白,有远见的父母,懂得从未来视角去管教孩子,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本书的作者三谷宏治,是日本知名学院教授,著有《经营战略全史》、《传达力》等书,曾先后就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
作为一名经济管理咨询师,作者将管理公司的经验用到了养育3个孩子身上,轻松高效,值得学习。
1 .有界限感 ,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生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什么是界限感?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90%的家庭矛盾,都源于父母缺乏界限感,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是痛苦的。
近年来的几起性质恶劣的弑母案中,也在向家长敲响警钟,孩子优秀并不代表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父母无私浓烈的爱,让孩子感到窒息,其实就是缺乏界限感,这爱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无形的精神枷锁,爱越多,越痛苦。
纪伯伦有一首诗特别好: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然而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百分百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导致很多孩子只会听从指令,不会独立思考、随机应变。
毋庸置疑,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是创新。
如果你是老总,你愿意录取一个一直被父母逼着上补习班、除了学习考试,除了听从命令什么都不会的年轻人吗?
显然不会,那样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还没有机器人准确度高。职场上不是只会做题就行了,沟通合作的能力,独立裁决的能力,抗压应变的能力,这些,看成绩有用吗。
作为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事,有限管教刚刚好。
比如,作者会让孩子自己决定玩游戏和电子产品的时间,前提是父母制定了规则,每周看3.5小时,晚上9点家里会断网,不能再看电视,充电不能在卧室充,只能在家里的厨房,使用手机前要请示父母等,根据年龄限制手机的使用规则。
孩子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在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也会锻炼想象力和决策力,想办法不浪费自己的自由时间。
有一次,我让孩子自己决定每天看多久电视,没想到孩子的回答让我惊讶。她知道每天不能超过30分钟(老师普及过),于是她在笔记本上写了最多看30分钟,还写了超时的惩罚。其实孩子比家长想得要严格,让孩子自己决定比家长每天唠叨效果要好。
父母过度插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仅让孩子失去独立的机会,也会在精神上让孩子感到痛苦。有界限感的父母,才能轻松培养出独立、自信、上进的孩子。
2.独立决策,让孩子掌握试错能力
父母们相信,只要孩子上了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事实上,幸福不是房子、车子、票子,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认为的幸福和孩子认为的幸福一定是不一样的。
家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何活着,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如果你不给孩子决策的机会,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佩服作者,对3个孩子的学习、升学都很佛系。
不在意考试成绩,但是会注重改进的过程。开始和孩子一起反思,总结暴露的问题,调整学习方案,实施,再考试暴露出问题,再改善方案。运用PDCA循环训练法,让孩子主动改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孩子考哪个学校,自己思考,自己调查,自己做决定。
他的孩子虽然都没有上哪个名校,但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着满足的生活,这就够了。
作者对孩子们的要求是:自己的人生必须自己负责、自己思考并做出决定;不要幻想父母给出建议,必须锻炼自己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的能力,然后积极实践;不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而是锻炼试错能力。
你说100遍上学要带的东西,孩子还是不在意,不如让他自己错一次、两次,让他长长记性,也免得家长在孩子心里落个爱唠叨的印象。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让孩子放手去做,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个中滋味,才更早一步明白你唠叨过千百遍的人生感悟。
不妨给孩子多些决策机会,让孩子负责一次家庭旅行,分配一天的家务活,决定周末怎么过,等等,让孩子体会掌控的感觉,孩子会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
萧伯纳说,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所以,让孩子掌握试错能力,就让孩子独立决策一些事情吧。
3.父母不当裁判,做错后要反思
叶一茜在《亲爱的小课桌》说,女儿森碟有时非常恨弟弟,希望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
和森碟一样,我女儿也经常跟我说:我不想要弟弟,弟弟太淘气了,咱们别要他了。
这是多胎妈妈都会面临的问题,最难的不是带孩子,而是怎么给多个孩子当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互帮互爱,和睦相处,可事实上,孩子哪有不吵架的呢?
两个孩子有时玩得好好的,突然就会因为一件小事争吵、打闹,哭闹起来争先跑来告状。我不得已要问清缘由,充当那个“公正廉明”的判官来裁决,谁是应该被批评的人。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有时候哭的那个人可能并不清白,有时先告状的可能会隐瞒真实的情况,而另一个孩子会感觉被冤枉、不被信任,认为父母的做法并不公平。
《有限管教》里的案例让我很受触动,父亲看到孩子打架,一定会因为动手了或者把对方弄哭而训斥:“姐妹吵架怎么可以动手?都停下!”但从来不评理,只会让孩子自己处理,并要求双方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反思防止再次吵架的对策。
案例是二女儿写的,我终于明白,孩子之间的争吵本来就不会持续太多时间,很多时候也根本不需要父母来仲裁。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吵架?”看起来父母想充当正直的裁判,实际上孩子为了争取有利形势,多半会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委屈,甚至撒谎来示弱。如果没有裁判,没人听自己的主张,吵下去也没有意义。
假如家里不止一个孩子,父母要做到平等,不因年龄差而让老大委屈自己,不为孩子吵架做裁判。
孩子之间的问题,不如让孩子自己处理、和解,这样孩子感受到的爱会更多,也会更好地和兄弟姐妹相处。
写在最后
《有限管教》还有很多值得父母借鉴的方法。
比如,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零花钱,零花钱给多少?培养决策力的方法有哪些?怎样正确表扬和批评孩子,怎样制定家规等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案例说明和介绍。
作者三谷宏治,出版的管理类丛书获得了2013年最佳经营类图书和2014年商业图书大奖。他不仅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家庭教育上也倾注了很多心血,这本书就是作者思考30多年的积淀之作。
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有适应未来的能力,一定要来看看《有限管教》,学习作者以管理公司的经验管教孩子,轻松高效地让孩子活出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