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07-他为什么没有同理心? 要么脑子有病,要么从小缺爱!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他就是为你而鸣 ”-约翰.多恩   他人的痛苦即自身的痛苦。

嗯,《情商》看到第七章了。

到这里为止,这本书基本事基本一直揭示现象,以及解释现象多一些。

不像现在很多的工具类书籍,描述当下困境,然后直接给出可执行的方法,做就好了。至于说哪种更好,各有利弊,看当下需要什么吧。一种需要多些思考,一种短时高效。

书归正传,第七章阐述的是同理心这件事,从根源到现象剖析了一番


1 什么是同理心?

通常理解,我们称做“感同身受” 。书中揭示,同理心的基础是“自我意识”,我们对自身的情绪越开放,就越善于理解情绪。语言属于思考脑,而情绪的传达,更多是通过非语言信息传达的。包括声调、姿势、面部表情传达。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是真的听不出好赖话。

你一句“谢谢”,他们听不出是在真诚感激说、挖苦说还是愤怒说的;还有一类人,能听的出话里有话,但就是说不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脑子有病,是真的有病。

研究发现,大脑的里的叫做“前额叶”的东西右侧区域受到损害,就会“听不出好赖话”;

而大脑右半边某些区域受损的人,自己有感觉却表达不出来。

这种是生理疾病,得治。

另一个原因是缺爱,是真的缺爱。

情绪感受从我们还是一个宝宝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了,照顾的人没有及时回应宝宝情绪,长大后就会多少影响同理心,甚至心理扭曲精神错乱,出现杀人强奸犯罪等行为。

强奸犯会为自己狡辩“女人其实希望被强奸”;娈童者会认为“我只是为了表达爱”;他们施暴或者准备施暴时候就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反社会分子在施暴的时候不在乎别人的性命甚至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他们没有同理心,完全被蒙蔽了。

这与他们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大多被收养或者在孤儿院或者被虐待过。

2 同理心是从哪来的?

同理心是天生的。

同理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婴儿时期的同理心起源于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叫做“动物模仿”。

刚出生的宝宝,听到别的婴儿哭,他们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大哭,有人把这种反应看作同理心的萌芽。

几个月大的宝宝看见别人手指受伤,会把手指放进嘴里,看自己是不是也受伤了。

(突然想起来朋友前两天发的一段视频,他开车带着十个月大的儿子出去,巨逗!他们到地方停车,他一边回头一边倒车,儿子也回头张望,嘴里还叨唠着“倒,倒”。那么点小孩子,能看见啥呀,哈哈哈)

一岁以后,宝宝会区分自己与他人感受,会去安慰其他小伙伴,比如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

两岁半左右,宝宝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不同于自身感受,“动物模仿”现象逐渐消失。宝宝能知道,对于骄纵爱哭的宝宝,不理他们就好。

同理心最高水平是在童年期后期,他们能够感受到整个群体的困苦,比如穷人、受压迫的人,这个时期是构建正确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时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太有科学依据了啦~

陪伴很重要,如何有质量的陪伴孩子成长,更重要。

3 如何培养同理心?

书中确实在本章没有特别罗列,我自己总结了一下:

对于孩子的培养

第一,父母的言行太重要,你有啥,孩子学啥。你哭他哭,你笑他笑。

第二,父母尽量与孩子协调一致。宝宝哭了,笑了,要抱抱了,要及时回应。

父母对宝宝过度反应或毫无反应,都会使宝宝感到绝望和困扰;长时间不回应宝宝,他们就会回避表达,甚至不再表达相同的情绪。

第三,父母教育很重要,告诉宝宝“看看你让他多难受”,而不是“你真淘气”。

第四,有质量的多些时间陪伴,你都不陪伴,孩子和谁“共情”呀。

对于成年人

书中写的一段针对娈童者或侵犯者的治疗方案,感觉是可以借鉴的。

一个词就能概括:换位思考(确实没有新意)。

嗯,叫做唤起同理心六步骤吧。

第一 换角度看事实。让罪犯阅读类似的犯罪描述,材料从受害者角度叙述。

第二 换角度看对方感受。让罪犯看录像,看受害者泪流满面地诉说被侵犯的感受。

第三 换角度写下来。必须写下来,让罪犯想象受害者的感受,再写下罪行。

第四 分享朗读。罪犯在治疗小组里把自己写的东西朗读出来。

第五 换位反思。让罪犯从受害者的角度回答关于侵犯的问题。

第六 真正的换位。让罪犯重新模拟一次犯罪行为,不过他们扮演受害者。

我的妈呀!谁做到过第六步么?反正我没有。啥叫换位思考?这应该算了吧,这样做相信大多数人的同理心都会被唤起了吧。

4 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对别人这么花精力么?

总有些人,有些事,是一定需要我们花心思花精力的。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不容易,但你就不能为我考虑一下吗?!”

“我怎么没为你考虑!我要是没为你想,我能为你做这么多吗?!”

。。。

考虑个屁!嗯,我好像以前跟我妈这样说过话,得改。

至于对别人,稍稍有同理心,替别人想一下,结果可能都会有很大差异。

一位善良的老法官,看着一个要被他审判的屡教不改16岁的少年,没有指责和冷漠。他对少年满脸担忧地说:“孩子呀,你想过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呀?” 少年不语,宣判入狱。出狱后,少年考了驾照,当了一名司机,有了一份正经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人,纵有万千的道路可以抵达人生的终点,而善良,则一定是人生路上最好的修行。

愿生活有花,心中有爱。

迎春花开很漂,亮阳光真棒~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商》07-他为什么没有同理心? 要么脑子有病,要么从小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