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王猛大军兵分两路,杨安一路直攻晋阳,遭并州刺史慕容庄拼死抵御。
杨安久攻不下,便与慕容庄相持对峙起来,并派人送信给王猛,告知眼下军情。
王猛的大军轻松攻下壶关后,直奔上党,很快又攻下上党,捉住了上党太守慕容越,并派人将他押送长安。
自此,大军势如破竹,沿路所过郡县尽皆望风披靡,旬月间已攻下数城。
在接到杨安的军信后,王猛留屯骑校尉苟苌戍守壶关,自己亲率大军前往会合杨安,同攻晋阳。
杨安接着王猛,将晋阳的态势说了一遍。
王猛点头,立刻前往察看了一番晋阳的地形地势,但见秦军四处围住急攻,云梯火炮攻城木,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而城中也是滚石钩镰齐上阵,丝毫没有要妥协的意思。
王猛看了一回,心中便有了主意,回营后即点三千军士,以五百人为一轮,此歇彼动,彼歇此动,前往城西挖掘地道,昼夜不息。
不出数日,地道便已掘通。
当夜,王猛分派已毕,一小支秦军从地道入城,大呼一声,斩关落锁,开了晋阳大门。
早已等候在城外的大批秦军随即一拥而入,火把齐明,呼声震天。
暗夜里只吓得燕军胆战心惊,纷纷败逃。
慕容庄正在府中,听得秦军入城,心底大慌,赶紧披挂上阵,指挥燕军应敌。
无奈兵败如山倒,燕军哪里抵得住如狼如虎的关中铁甲,只一盏茶的工夫,燕军死伤无数,投降无数,晋阳已完全落入了秦军手中。
慕容庄独木难支,大战一阵后遭秦军团团围住,从马上摔落下来,被秦军绑了,押去见王猛。
王猛也让人押往长安,待灭燕之后,让苻坚发落。
至此,壶关、上党、晋阳等重地全部划入大秦版图。
苻坚大军抵达洛阳后,得知王猛前军已破壶关、上党、晋阳等地,大喜过望。
又得知燕国派慕容评率三十万大军前来,知道这是邺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燕国人最后的拼死一搏。
他担心王猛兵力太少,于是一面立刻修书给王猛,建议他就地驻扎,暂缓进军。
一面留弟弟苻融守洛阳,自己亲自挑选了十万精兵星夜前往与王猛会合,准备一起进击慕容评之军。
王猛将三地安抚已定,正要乘胜进军,忽然接到苻坚来书。
拆信看了,得知苻坚大军已到洛阳,又得知苻坚担忧人少不敌,已经率军星夜赶来。
王猛看完,将信传递众将,大笑道:“陛下忧心太过了。杀鸡焉用牛刀?若是慕容评领军,别说三十万,就是百万大军也不是老夫的对手。”
手下众将将信看了,却有些面面相觑,要知道,苻坚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两军兵力的确悬殊,纵然秦军骁勇,谁也没有把握必胜这一仗。
因此听完王猛的话,也都迟疑不语。
王猛见众将有畏惧之心,笑道:“怎么,各位将军不相信本帅?”
众将面面相觑,不发一语。
过了一会儿,杨安才拱手道:“元帅,并非我等不信。只是我军与燕军的兵力实在太过悬殊,末将……还是有些担心。”说完便将目光垂下。
王猛听杨安说罢,又将眼睛往帐下众将挨个扫了一眼。
他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垂着目光,那自然是赞同杨安说法的表示。
但其中有一个人一直抬着眼睛,神色傲慢,丝毫没有畏惧之态。
那个人就是邓羌。
王猛心下已有主意,朗声大笑道:“哈哈哈,既然诸将都如此认为,本帅就更要证明给各位看看了。”
众人一听,都一阵震惊,不由得再次互相交换着担忧的眼光。
只听王猛走到帅位上,手执令箭厉声道:“邓羌听令!”
众将见元帅发令,立刻站直身姿。
邓羌也猛然一耸,站出来大声应道:“末将在!”
“本帅任你为前部先锋,率军一万,先行前往与燕军叫阵。”
“末将遵令!”邓羌说罢上前,俯身去接令箭。
王猛将令箭郑重地交到邓羌手中。
邓羌接过令箭就要退下,却发现王猛迟迟不肯放手。
他疑惑地抬头一望,正好凝上了王猛对他寄予厚望的眼神:“邓将军,此战可有把握?”
邓羌以一种坚定的口气答道:“元帅若能以司隶校尉见许,此战则必胜无疑!”
众人一听此言,纷纷大惊失色。这种临阵要官的行为,与威胁无二,从来都是军人大忌。
于是尽皆看向王猛,看他如何答复。
王猛被邓羌的这句话搞得很恼火,答应当然是不能答应的,否则助长此风,引得其他将领效仿,那还得了?
但眼下用人之际,也不好发怒或处置于他,只得忍气吞声道:“将军失言了!官职授予,乃朝廷处分,有司所辖,非本帅所能决定。”
邓羌闻言不悦,黯着脸色退了下去。
王猛也很不快,默然片刻才又继续发令道:“诸将各自下去准备,大军明日启程。此战非比寻常,诸君但听号令行事,不可懈怠。违令者,军法从事!”
众人俯身拱手,齐齐道:“遵令!”却又都将眼睛余光瞥向邓羌,仿佛元帅这话只是针对他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