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终身幼儿园》学习(8):学生不会合作,我该怎么办?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今天的共读课程说的是“学校教育中的同伴协作”,同伴协作能让每个人有机会“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这样的时光,是令人美好与向往的。

在开始正式讲述故事之前,我却先想来正面回应麻吉星创新教育社群里来自台湾的徐蕙君老师。她问我:“那时,看陈蕾老师分享朵小妹创作动画的历程,觉得这孩子真是百折不挠、越挫越勇、超级有耐力,但第三版动画卡住了吗?”是呀,第三集为什么卡住了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创作动画的过程中,朵儿没有同伴”。也许,有伙伴会说,朵儿不是有我吗?可是,我觉得我不是最好的同伴,因为为了不过多干涉她的想法、给她更多体验,我会更“刻意”地退到她的身后,所以她就需要独自承担更多的工作与责任。这样一来,原本团队合作的项目变成了独立完成,其间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迭代的周期就被拉长了。

在这次的经历里,我真心地感受到同伴在每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有的问题说了很多次,依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而同伴却能轻轻松松地把问题讲清楚,因为他们的思考是同频的;有的任务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同伴一起参与能够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彼此相互鼓励、战胜挑战。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社会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2019年8月24日的课堂,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新学期的第一次研讨课,学生们给了我“全新”的体验。课堂上,我先抛出话题,接着每位学生先在便条纸上写下自己的看法,然后汇总想法并展开小组对话。可接下来这一幕,让刚接班的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小组的学生只是把汇总后的便条纸在组内互相传阅,甚至都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说明。最后,当我请学生们来进行全班分享的时候,被随机挑中的昊表达完一个观点后,我询问他:“你们组就这一条吗?”他回答:“我念的是我自己写的。”很显然,这一段小组活动可能从形到实都没有完成。

课堂里的团队协作,是有必要的也是意义的。但是,我却遇到了不会合作的学生,这该怎么办?

第一,明确活动规则。开展小组活动的初期,我们是需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当然,这个规则可以是老师来制定,也可以是学生来制定。记得开课后的第二天,我再次见到学生。我问他们:“你们自己觉得昨天上课表现如何?”他们望着我,期待我给出答案。我笑着说:“专家们就一个结论:你们不会小组讨论。”这一下,学生们自己都乐了。那节课,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来交流:“到底什么样才是小组讨论该有的模样?”“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贡献什么呢?”“如果有不同意见又要怎么办?”等。不过,规则也不宜过多,因为一旦太多反而一条也记不住了。

第二,实施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只是老师需要,学生也需要。高三的教学总无法避免应试的痕迹,但我很清楚地知道同伴协作的价值,它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上学期,在一轮复习中,我把“高考易混易错知识的判断题”转化成课堂任务,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在学生掌握小组合作技巧之前,我在每节课的这个环节都固定采用了稳定统一的模式。而且判断题的数量一般都是4个小题,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要在小组里负责讲述一道题,同时倾听并学会其他的3道题。随着每一天的刻意训练,学生们的小组活动也渐入佳境,我的规则也越来越简单,更多的时候,则是强调之前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你可能无法想象,就这样,一节一节的练习下去,就在不到一个月后的9月21日,他们就展现出了新的模样——热烈而有序、有发表有倾听有回应(详见《小组活动:让每个人的智慧创造价值》)。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核心知识就是在同伴彼此探讨中被他们自己不断内化。

第三,营造安全氛围。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说:“当人们感到周围的同伴在关心、尊重自己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尝试新事物、承担风险。”不同老师对“安全感”的理解可能并不相同。首先,这关乎教师的意识,你是否意识到课堂需要营造安全感,尊重、友善更能促进学习的开展?其次,这关乎教师的信念:你是否允许学生犯错?你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什么?再次,这关乎教师的亲和力,有些老师与学生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能在最短地时间与学生交心。

如果说上面三条能够帮助我去解决“学生不会合作”的困境,那么,设计好的学习任务,才是学生们真正实现合作的核心与根本。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一条就越重要。一个有趣的、充满挑战的好任务,往往会激发学生极高的学习热情。正如哈佛大学埃里克·梅热教授所说:“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合作,采用标准本位的多学科内容,将其与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并将其转化成学生在社区中能亲身参与的体验。”

总之,“学生不会合作”,我会选择陪伴他们,想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而从今往后,我更会做的是继续精进教学,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和合作。

加油,我的2020届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终身幼儿园》学习(8):学生不会合作,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