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赞美和期望浇灌成长

古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有名的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没有生命的雕塑,还给它穿上了美丽的长袍,真切地期望自己能够被“少女”接受,可它依然只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便去了阿芙洛狄特神殿祈求女神的帮助。女神被他的真诚打动并决定实现他的愿望,回到家的皮格马利翁发现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嘴唇缓缓张开露出甜蜜的笑容,雕像少女回应了他长久的爱,成了他的妻子。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望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60年代末期通过智力测试发现,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两类孩子几乎是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因而他们智力发展的差异只能由教师期望的不同来解释。实验发现,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这一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罗森塔尔借于皮格马利翁神话,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四个理论基础:一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积极看待自我的能力。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尤其是教育者的激励变得更完善。二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而需要与激励内在统一,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益。而期望与赞美是满足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三是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因奖励而加强为他人所赞赏的行为;因惩罚而减少不为人们所认同的行为。当“阳性强化法”被用于教学中,期待效应就会显现。四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强化是使学习行为表现的必要因素。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行为形成外部强化。学习除了强化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要从激励和自身榜样两方面关注自身行为。

因此,对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机制的了解都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他提醒我们,无论是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对受教育者充满信心,勤于赞美,相信他们能发展地更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长久的盼望和热切的期待其愿望就会容易实现。心理学研究证明,受教育者,特别是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往往首先是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的。在他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他们的形象。如果他们感到教育者认为他们有能力,信任他们,那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就能建立起应有的自尊,使自己有热情为做得更好而努力。如果教育者认为他们能力低下,不学好,不可救药,他们也会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令人沮丧的形象,从而也认为自己能力就是不如别人,自己很难改好,自己没有出路,那么他们就不能确立应有的自信与自尊,就不能有充分的自我价值感。他们会感到绝望,放弃任何积极的努力,走破罐破摔的道路。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避免体罚和语言伤害,要更多地与孩子做面对面的交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真实想法。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关怀,相信他们是有潜力的,用正确的特别是直观的激励方法,比如口头表扬,在课后作业的评语上表扬等,提倡“因材施教”。“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笑贫儿”。每个孩子自身都有很大的潜能,只要我们因财施教,多发现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值得提醒大家:在表扬赞许孩子的时候,表扬过程比表扬结果更重要。

你期待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时刻记住,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自尊与自信的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不要再吝于赞美和表扬,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你会发现,孩子带给你的,岂止是这一点点的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赞美和期望浇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