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2

在家办公的亲子关系,我有一些觉察:

一)    在家办公,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时间增多。一个现象是,由于父母有更多时间陪孩子,而孩子面对的外部压力减少(学校作业),关系是有缓和的(当然,也有好像变得“更糟”的)。

    从说话节奏、对预期奖励的等待来说,孩子总是比大人更没有耐心的,我们更常见的情况是,大人被孩子的快节奏带着走,自己也很快失去了耐心。

    较少能看到:大人能够慢下来,慢慢地对孩子的行为、语言等进行反馈,让孩子进入大人的节奏——这样大人就不会那么“被动”。

二)    在家办公,父母会区分工作日和休息日,孩子凑上来说“我也要周末,周末我也不写作业”。这对父母也是一种考验——能不能让孩子享受周末呢?。平日里,孩子上学忙,课外班大多是在周末,周末父母也更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其实娱乐也大多发生在周末)。但是孩子说周末我也不写作业,会破坏孩子的学习习惯吗?

    ——认为会破坏的父母,当然更容易如临大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学习任务,陡然减掉了周末的部分,这还了得?

    ——认为不会破坏的父母,会给予孩子信任“好的”。因为父母会相信,这是特殊时间下的特殊安排,孩子不会不适应再去学校的节奏,也自然会适应父母离家上班时周末的学习安排。

三)    妈妈拿着手机陪着孩子,孩子在玩一些妈妈看起来很无聊的橡皮泥。孩子过一段时间就急促地大喊“妈妈,你陪我玩儿啊”。妈妈会很心烦“我已经陪着你,我正在陪着你,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努力付出呢?”

    换位思考,妈妈问孩子“在你正在学习的时候,我说你“儿子,你要努力学习啊”,你烦不烦?”,不到7岁的孩子也会回答“烦!”

四)    6岁半孩子吃饭用袖子擦嘴,振振有词“我身边没有纸,我就要用袖子擦”,这算是叛逆么?

    ——我的第一反应是叛逆,觉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转念的想法是: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少年穿着比如自己心爱的某名牌运动服,他是不会让食物弄脏自己的衣服的,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反而不叛逆么?如果父母能够不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负面解读“不听话”,孩子也许没机会“叛逆”。

五)孩子会说,为什么每天都要做作业啊?

    爸爸回答:为什么每天都要玩游戏啊?

    孩子说:玩游戏我开心啊!

    爸爸回答:做作业是你的责任。

    既不否定孩子的权利,也不回避孩子的义务。我欣赏自己这个答案。

六)    我曾经有一天,给孩子做个试验,看他能玩多长时间的iPad,答案是他能一直玩到吃饭,大概3小时。这样的放任不管类似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是对孩子的疏忽。——这可能是个糟糕的试验,我做了读者可以不做了。但是有勇气对孩子做试验,相信孩子不会因为一次“放纵”而破坏学习习惯,是每个父母都值得做的尝试。

    仔细观察孩子的话,玩儿一小时,他就会换APP了;玩儿两小时,当他以为父母要叫停他的时候,也准备好放下了(我没叫停);玩儿三小时,放下iPad就和放下作业一样顺畅了。

    我的经验是,玩儿一小时,叫孩子放下,估计大多数孩子都会听的——教育书上不都说孩子的注意力只有30分钟么?玩儿游戏为什么注意力就会拉长呢?应该还是30分钟吧。

    孩子不会希望完全的自由,所以孩子会一次次的出现在父母身边,期待父母的陪伴——即使有很多管教。

    当孩子得到尊重,孩子还是很愿意配合父母的。比如,可以规定玩儿游戏10分钟,因为下课时间是10分钟;可以规定玩儿游戏30分钟,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30分钟;可以规定玩儿游戏40分钟,因为上课时间是40分钟;可以规定写完作业再来拿iPad,类似于孩子之间的某种玩具交换……

    只要父母心里没有“一定”、“必须”的执念,孩子很难形成“我偏要”的执念。

    最晚2018款的iPad(其实主要是软件升级)就有APP的时间统计功能了,当拿着统计功能给孩子看,你今天游戏和视频用了3小时,学习用了1.5小时,是不是满意?孩子会很单纯地满意。

    我知道有的父母会担心视力问题,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提醒:保护视力的同时,也要保护亲子关系。想想我们小时候的时间单位:玩儿半天、玩儿一整天;对比现在孩子的10分钟、30分钟,感慨生活节奏快的同时,也不禁会心疼孩子——孩子也是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包围着。

    PS:我有个很老的iPad mini,连系统都无法升级,连微信都没法装,我嫌弃它嫌弃得不行,很想买个新的mini替换它。但是孩子玩起来一点都不嫌弃(没有分别心);也不嫌弃APP里有广告,可以耐心等待——谁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呢?

在家办公依旧,对孩子的陪伴和觉察依旧。写于心理学习第五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