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发展观

《道德经》与发展观


仔细的想了一下,《道德经》其实属于“儒学”,是 “儒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是什么?按照常规解释,就是孔子所创立的一系列学说。但是,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为什么不叫“孔学”,而叫“儒学”呢?因为“儒”字才是其核心理念,也就是核心思想。

书上对有儒学的核心,有许多说法,认为“仁”“义”“礼”“智”“信”、“温”“文”“恭”“俭”“让”“忠”“孝”“弟”等,都是儒学的核心。其实不然,那些都是皮毛,“儒学”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儒”,释意为“人之所需”,按《庄子》的定义,其目的就是“以利天下”。

儒学的目的,就是“以利天下”,“利”是对“需”的解释,“天下”是对“人”的解释,“人”是天下的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王侯将相、某个统治者及统治势力的天下。所以,儒学的本质,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是为“天下”所有的人民服务的。我们过去所接触的“儒学”,仅仅是某些统治阶级,在已知的皮毛的基础上,大力扭曲和阉割的结果。真正的儒学,比我们所知的要深刻得多,完整得多。

儒学能够“以利天下”,凭的是什么?那就要问,我们的“人”活在世上,究竟需要什么?当然,儒学是一门学问,它能提供的仅仅是精神层上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来数数,我们“人”活在世上,精神的需求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三观”很重要,那么儒学能不能树立一个人正确的“三观”。答案是肯定的,但我这里先不多说,只是看看三观是哪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它们对应的并不是《论语》,而是《儒行》、《易经》和《中庸》。《儒行》许多人没有读过,但其最为简单,因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其实是很容易的。“儒行”大概就是儒家的行为准则,读起来比较口语化,朗朗上口,几乎不需要翻译就能读懂,这其实就是儒家的入门基础。

儒学能够提供的,不仅仅只有“三观”,还有其他:政治观、社会观、求索观,休闲观、历史观和发展观。这些观念,有些名称或许是我自创,或许听上去比较新奇,但细想起来确实需要,而大部分我们都能找到“经典”与其对应。社会观对应的是《论语》。《论语》我们很熟悉,但其实它对应的仅仅是儒学中的“九观”之一。求索观对应的是《大学》,休闲观据说曾有《乐经》,其实我们所知的“六艺”都可以算上。历史观对应有《春秋》,《尚书》也可以算进去,《礼记》的部分也可以加入。政治观我推荐为《诗经》,因为“政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并不能明白的表述,将它隐藏于古诗,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然而儒学还缺少一个,那个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发展观!我们即使熟读儒学,把所有的方面都考虑全了,都学通了,我们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到底是为了啥?我们学了将往哪里去?那就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因而,《道德经》就是我国儒学中的“发展观”!“道”的本意,并不是“天道”,而是“发展”;“德”的本意,并不是“品德”,而是“积攒”。“道可道,非常道”,第二个字读第三声,是动词“导”字。我们现在常说,“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神会主义”,为什么要“具有中国特色”,就是因为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人”能够在前面“引导”!所有人的“道”,都将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引导”,需要自己去开创,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观”!

《道德经》并没有对“道可道,非常道”做任何解释,因为看得懂就懂,看不懂,你对学《道德经》其实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很重要,而维持一个人的生活意义的,就是发展,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儒”字既然拆字为“人之所需”,其目的是“以利天下”,肯定是不可能不谈发展观的,但我们一直没找到。其实,“儒学”它谈了,只不过我们把谈的内容划归成了“道家”。《道德经》并不需要“分家”,“老子李耳”可能就是一个虚构人物,只有结合了《道德经》,我们见到的“儒家学说”才算完整。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与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