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7】“拗相公”王安石——品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有奖征文,启航了!以下征文来自荷塘清韵的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阅读点赞。

一提到“王安石”,大家头脑中出现的标签恐怕有两个:一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另一个就是“王安石变法”了。

一个人文学才华和治世能力能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任世人评说,在我看来也是非常了不起了。

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竟对王安石的个性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他的“拗”。

原来历史上王安石一直被世人成为“拗相公”,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拗相公”之“拗”,就是执拗,固执,不够圆滑,不懂变通的意思,这样一个执拗之人,又是这样成为北宋一代名相,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呢?

我觉得正是源自这个“拗”字。这是一种性格特点,也是一种处事态度,用对了地方就叫执着,用错了地方就叫执拗,王安石正是一直游走在执着与执拗之间,所以也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人。

一、读书之执着,文声政绩皆斐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博学多思,跟随着做官的父亲游历各地,是个既会读万卷书,又能行万里路的有学识、有见识的人。

王安石22岁就高中进士,这和他读书的刻苦执着分不开的。这种喜欢读书,执着于做学问的好习惯一直伴随终生。这不仅成就了他唐宋八大家的美名,更以读书治学留下许多佳话。

林语堂《苏东坡传》记载:他在做扬州太守幕府时,曾秉烛夜读,通宵达旦,天快亮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然后就头不梳脸不洗,蓬头垢面地跑到公堂之上去当差。

时任扬州太守后来做了宰相的韩琦,一看到王安石那副眼圈乌青,满脸倦容,脸色蜡黄的邋遢相,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委婉地劝导了几句。

韩琦说:“年轻人,我劝你还是趁着大好年华,多用功念点儿书吧。”王安石并不辩解。由此可见,他的眼中只有读书为学,哪里在乎别人对他的误解与评价。

二、生活之执拗,门生不堪出手助

按理说,吃饭穿衣是个人私事,难道古人也那么八卦,闲来无事飞短流长说人隐私吗?

读过《苏东坡传》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是你影响到大伙儿了,让人感觉不舒服了,那就由个人私事上升为公共事件了,那你的执拗,固执己见,被人议论,遭人嫌弃也在所难免了。

苏洵在《辨奸论》一文中这样刻画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穿的衣服像大牢里的囚犯,吃的食物像猪狗吃的一样粗粝不堪,不梳头不洗脸就像居丧期间的人一样。

虽然王安石是靠才华吃饭的,但几个月不洗澡不换衣服,自己受得了,恐怕周围人也受不了了。

《石林燕语》云: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两个好友对王安石的不良卫生习惯忍无可忍,与他约定:至少两个月内必须洗澡,新内衣由他们免费提供。王安石这才按约行事,洗澡后,“见新衣辄服之,亦不问所从来也。”

《梦溪笔谈》中也曾记载:学生见王老师面色黧黑肮脏,误认为患上怪病,代为求医。医生安慰他:那是王老师数月不洗脸导致的污垢颜色,建议每天用澡豆洗脸。

学生兴冲冲买了澡豆给王老师,王老师的脸更黑了:“我这黑脸是上天给的,澡豆洗不白!”

他做了宰相到皇帝老子面前仍然是这样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就不应该了。

据说有一次朝会上,王安石眉飞色舞、侃侃而谈,宋神宗目不转睛看着他,突然捂着嘴笑出声来。王安石当时也不敢多问啊。

但心存疑窦,退朝后问别人才得知,在他神采飞扬,慷慨陈词时,有个虱子在他的肮脏的打了绺的胡子上自由自在爬行,才惹得皇帝忍俊不禁。

这皇帝老子兴许深居皇宫大院没见过这小玩意儿,兴许是那天那个后宫佳丽又给他添了一位小皇子,反正是心情不错,龙颜没有大怒,治他个有碍观瞻之罪。

看来他的执拗固执,不顾及别人感受的行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执政之执拗,天怒人怨被罢相

从二十二岁高中进士,到六十五岁黯然辞世,这一生中既有政绩斐然,百姓爱戴的高光时刻,也有黯然离场,民怨沸腾的落寞瞬间。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他的性格秉性原因,那就是他的自负,固执,偏执,是他不能接受忠言,不懂变通,又使得绝大多数人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最后是众叛亲离,连一直支持他的宋仁宗也开始不再相信他倚重于他,落得个两次罢相的结局。

王安石改革旨在改变北宋建立起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革除固有的陈规陋习,普惠于百姓,这本来是件大好事,可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呢?

苏轼总结了他执政的“三不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样的行事风格,这样勇往直前,必定会惹众怒啊!

首先是权贵阶层肯定会跳出来反对。动了他们的蛋糕,让本来世世代代可以有房子有地,身不动膀不摇就可以世代坐享其成的贵族们,既得权利被消减,获得利益在减少,他们肯定拼命反对啊!

其次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看,本来改革是为百姓谋福利的,但由于王安石变法不成熟,用人的不利,反倒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让不但不感激,反而载声载道。这是好心办坏事啊!

最后还是一个叫郑侠的宫廷门吏,亲眼见到成群的难民从关外逃到京都,衣不蔽体,面带菜色,充满道路。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就画了几幅画,几经周折才进献给皇帝。

一幅难民图上画的是农民身上一半裸露,忍受着饥饿,在狂风暴雨使人无法睁眼之下,在阳关大道上挣扎跋涉。

另一幅画上是半裸的男女正在吃草根树皮,还有别人戴着铁链,扛着瓦砖薪柴去卖了缴税的情景。

皇帝见到后,泪流满面。这次冒死献图,才是神宗废止了多项王安石的新法。

那么,朝中那么多刚正不阿的忠臣,又有那么忠于职守的谏臣,在那样一个本该广开言路的时代,为什么皇帝听不到百姓的声音呢?

这正是王安石的“拗”在作怪啊!他听不进任何人的不同声音,排斥异己,打压反对者,把他们一概视为“流俗”,是阻碍“变通”的绊脚石,列入需要清除之列。

让我们看看当时众多所的“反对派”都是些什么人吧:北宋时任宰相的史学家司马光、宰相韩琦,元老级重臣富弼,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于世的范仲淹,苏家三父子,甚至还有王安石前期的粉丝,他的好友韩维,他的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上也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客观来讲,历史上王安石一不敛财,二没有纵情声色,他的主观想法就是为国为民,可就是他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最后南辕北辙。

做人做事需要执着,有主见,有追求,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就是执拗,偏执,害人害己。与诸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奖征文7】“拗相公”王安石——品读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