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墙到一树梢

昨日读《深巷里的老墙》,带我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之间的距离又近,一出一门,迎面就是一堵墙。砌墙的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

岁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现出真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墙。是什么神来之笔让岁月爬上了墙,把它的足迹留在了这里。很想走近去看看。

取哪儿看,怎么走近呢?

只能还是原来的文字。

一夜,从黑夜到了白天。

昨天,是瞬间没有的事。读他,也是昨天的事。

墙还是那堵墙。

墙好像成了无形的笔记,记下了昨日的点滴。就在不经意间,抬头的瞬间,我看见那堵岁月的墙。

乘着岁月的帆,忆起去扬州的半日。足迹总是匆匆忙忙,可是时间总是宝贵的。抓住每一分每一秒,逛很多的街,走可能多的巷子,夜色里,淋着细雨,走在扬州的街上,看古城楼点亮霓虹。一城楼就是一故事。

白天,走在古街,一尊尊雕塑,就是一个还原的场景。伴着脚步,我看见那一道道窄窄的巷子,出了门的确就是一堵墙。虽然没有去查婺源在哪里,但我肯定那不是扬州。

不同地域的墙,容易让人联想。

带着那日的记忆,翻开当时站在街中央的所想——每天看着那堵墙,好像挤、窄的感觉全无。冲进脑海的全是说不上的美。是古朴的美,是青灰色带来的吧!

我们坐在古朴的街上,看的都是岁月的印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瓷砖幕墙,各种民俗玩意,很是吸引人。

到一个地方,自然会找一些特产。买或者不买,看看都足够饱眼福。

大概是有了这样特殊的经历,读到梁衡笔下的墙,一下子就想到了扬州的墙。因为去过,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吧!

他笔下的墙,处处是一幅画,处处是一番风景。

家乡也有墙,每天看着斑驳的模样,大概都到了被拆的日子了吧!一堵堵墙倒下了,承受不足风雨,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自然要被淘汰掉了。

有时候,嘴里说着这样的墙,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可是面对新的材料,新的造型,那些过去的土瓦房已经渐渐消失在岁月里。

读着梁衡的文字,我知道他手底下的墙和我想的墙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些地方我没有去过,只是从他的文字里走过,走的匆匆忙忙,走的很肤浅。

我,想表达点什么呢?

墙,什么地方都有,只是不同的墙总是让人好奇。

墙,在他笔下更让人好奇。

我,读着这篇文,越读越美。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索性找找他的作品再去读。

有所想就有所行动。于是,《树梢上的中国》静静地躺在书桌上。

看着封面,我想这都是一堵墙的魅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堵墙到一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