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力、运气与成功》有感

从上周一开始,我跟着读书群共读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莫布森写的书《实力、运气与成功》,目前刚好完成了一半的阅读进度。

这本书不仅有丰富生动的案例,还有一些统计、概率学方面的经典测试题,尽管有些内容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听得到专栏的老师讲过),但我还是把书中的那些测试题做错了。

惭愧之余,我更加意识到思维逻辑的训练是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别被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那些看起来一目了然、简单直白的问题,背后却暗藏玄机,甚至会让人误入歧途。

幸好我还有点自知之明,不怎么相信自己的第一反应。在知识、经验都很缺乏的情况下,的确有必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之前,最好不要忙着对某个问题下结论。

现在不少知识大咖爱提保护大脑,其实就是坚持锻炼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认知水平,使自己能一辈子不被传销组织盯上,也不会被神乎其神的保健品“祸害”。

真正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的大脑,不仅不会把主人引到沟里去,还会给主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莫布森就很厉害,大学刚毕业就会识别和抓住机会。但他非常谦虚,在书的前言部分只谈到了运气对于他的重要意义。

他把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归功于一个有着华盛顿红人队标识的垃圾桶。如果没有它牵线搭桥,面试经理就不会对他青睐有加,他也不会获得对事业发展影响很大的工作机会。

但我认为他首先是具备足够的实力,然后才会有“找上门”的运气,毕竟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

他如果不是对面试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平时也不怎么关心体育比赛,就不会对一个垃圾桶那么敏感。他所具备的观察能力和共情能力,正是他获得运气的实力。

他在接下来的章节也谈到交好运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还举例说明。比如一个人要接受10个未来公司的老板面试,才能得到一份工作,而参加前面5场面试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复。那些最终找到工作的人凭借的不是运气而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耐心、坚持、韧性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自称证明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数学家张益唐教授,他的人生经历比起他在数学界取得的学术成果就复杂多了,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他的人生起点不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又是北大学神,读研究生时的学习成绩就是班上第一,后来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的博士。

就这样一个实力不容小觑的数学人才,却因为和美国导师存在专业方向和学术上的分歧,差点连博士学位都没拿到。

并且没有导师的推荐,他也没法在美国从事和专业有关的“正经”工作,只能在学术圈外靠打零工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他送过外卖,在汽车旅馆做过服务员,在快餐连锁店做过收银员和会计。在收入非常拮据的时候,他不得不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并且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那段时间的他,在外人眼里可以说是远离运气,跌入了人生低谷。但他并没有自我放弃,更没有埋怨造化弄人,每天在工作之余都要思考数论问题,这样一坚持就是八年。

估计换成其他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在异国他乡面对如此反差强烈的人生境遇时,早就抑郁或者放弃挣扎回国了。

但他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迟来的运气(校友的帮助),先进入学术圈从事和专业有关的临时工作,一直干到50岁才转为正式讲师,并且在接近60岁时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在60岁后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正如迈克尔·莫布森所说,耐心、坚持、韧性都是实力的一部分。张益唐教授不仅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他的“耐心、坚持、韧性”也是超越很多人的实力,能让他顶住世俗压力,放下面子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保持内心纯净,不让自己的学术研究受到外界干扰。

尽管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经不再纠结实力和运气的区别,反而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有实力的人,在人生某个阶段不一定有好的运气,但一个不具备任何实力的人,就算获得了某种运气,也很容易变成昙花一现。

想想那些靠赌博和中彩票发了财的人,他们就是提前透支了自己的运气,守不住财不说,有的人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实力、运气与成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