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人

“不要主动惹事,但惹了事就不要怕事。”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初中的时候。

当时,班上刚转来一个新同学,当时听谣传说他是个“刺头”,刚从少年劳教所出来的。刚开始对他挺怕的,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人还挺好的。在班上,对同学都是和和气气的,但总是有几个男生爱主动招惹他。有天下午,他和几个男生打起来,把对方揍惨了,然后他起身说了一句话:“别以为我和和气气是怕你们,我爸给我讲,不要主动惹事,但惹了事,老子从不怕。”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招惹他。

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这其实就是“不卑不亢”的处事原则。要做到不卑不亢,其实是不容易的。就像学习炒菜,最重要一味调理,是盐。看厨师的能力就是看他对盐的掌控力,放多放少都不行。“不卑不亢”至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就像盐对菜的重要性。

今天看《叶问4》,加深了一点对于“不卑不亢”的理解。早期,在美国生活的华人,比较“卑”。明明有一身中国功夫,子女也习武,但是受到美国人欺负时,却一味“忍”,害怕做出一丝让美国人不满意的举动,被他们赶走。而早年的美国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是非常“亢”的。对中国人存在偏见,处处瞧不起中国人。

而电影中,叶问和李小龙的角色,就是“不卑不亢”的典范。整部剧的脉络其实就是叶问用实力,助长国人自信,冲击了美国人的骄傲。

为什么会“卑”?因为有所求,也因为实力不够。在美国的华人因为害怕被赶走,所以处处被美国人牵制。当地移民局三番五次找麻烦,他们都只能忍气吞声。如果他们抱着“走就走,外国的月亮也不是很圆”,或许就会是另一种处事态度。因为剧情设置,其他派别的中国功夫打不过当地的空手道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又为什么会“亢”?一方面因为“认知狭隘”,另一方面也因为“卑”。早年美国人从没接触过中国功夫,当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的时候,最容易“亢”。想想,很多人制定计划的时候,常常因为对事物认知不全,对困难预估不足,容易盲目自信,最后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这就是一种“亢”。我之前,觉得进化心理学是牛的,多少有些瞧不上其他学派,这种“亢”根本也是因为认知狭隘。

为什么“亢”有一部分也是因为实力不够呢?“虚张声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领域的大师,通常都是沉着、谦虚的,比如电影里的叶问。因为大师都是扎扎实实从平地一步步走到山顶,完整认知到做成一件事的路径,知道一路走来的艰辛和真实情况。一个能做出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很专注的,并且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心智已经被磨炼的沉着、冷静、谦卑,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特质,他们也是走不到高峰。反而是一些实力一般的人,最喜欢咋咋呼呼,正所谓半桶水荡得最响。


其实,大部分情感不顺的女性,基本都有“又卑又亢”的特质。见过太多人,总是嘴上说着最狠的话,但是内心其实非常脆弱。我之前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人。

我和我真正要好的闺蜜对待自己的老公,都是在外面特别给他们面子。有时他们在外人面前想张显自己面子时,我们都会很配合,表演“言听计从”。结果她每次都会来“教育”我们,“你们真是没用,让男人对自己吆五喝六的,我就经常怼我男友,所以我男友从不敢这样对我。”而且经常把“我男友要是敢这么对我,我绝对跟他分手。”

其实当时已经有很多朋友明里暗里提醒她,她男友有问题,但是她似乎被蒙在鼓里。我说她不是被蒙在鼓里,而是她已经知道却不敢挑明。果真有一次,她对我哭诉她无意翻男友购物记录,发现他买了一套特别昂贵的化妆品,结果送给了另一个陌生女人,问我怎么办?我说,以你的性格,应该是会先问清楚。结果她居然默不作声,然后小声说“我真的不敢问”。后来也不知道她怎样了,和这个同学三观相差太大,就没怎么联系了。


多多观察,也会发现,那些很“亢”的人,往往是很“卑”的。说狠话的女性,往往内心是非常是脆弱的,正所谓“虚”才会“张声势”,“内荏”才会“色厉”。往后,一起努力做一个不卑不亢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问4》: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