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的时候,B 站上架了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也就是 1998 年版的《水浒传》、1994 年版的《三国演义》、1987 年版的《红楼梦》和 1986 年版的《西游记》,还有一部《西游记续集》2000 年版。
这几乎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电视剧的顶配阵容了。
上线半个月,它们的累计播放量就达到了 4000 多万。
有年代感的主题曲响起,屏幕上飘过十几行密密麻麻的弹幕,你甚至看不清画面里出现的剧集名字。
大家刷着“爷青回”“小破站排面”,进行一场怀旧的狂欢。
其实,四大名著电视剧早就是 B 站的人气王了,诸葛亮那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听得王朗跌落下马,也成为了鬼畜视频中不能不提的一段,林妹妹则活跃在各大拉郎剪刀手的视频里,一首《女儿情》不知道出了多少翻唱版本,《水浒传》成了中外文化的“桥梁”,无论是《欧美版水浒人物》还是《欧美大片遇上水浒唢呐》,点击量都很高。
这四部人气王电视剧此次上架 B 站,弹幕,才是最有意思的话题点。
截止到 7 月 1 号,四部剧集共收获了 200 多万条弹幕,其中最高的是《三国演义》,有 80 多万。
除了要在片头刷排面,弹幕里最多的还是名场面打卡和刷梗的。
《三国演义》第 69 集的开头甚至有一个可以直接跳转到名场面打卡的弹幕按钮,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发上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水浒传》第 18 集,弹幕里是齐刷刷的“大郎喝药”。
当“弹幕文化”遇上高质量的经典剧集,新的观看体验就产生了。
《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曾经将弹幕文化总结为“ 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似曾相识,彼此重复。”
在四大名著电视剧上架后,这种特点愈发明显。
《三国演义》第五集,袁绍联结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的剧情里, 有人在弹幕吐槽穿帮的面包车,有人科普了十八路诸侯各是哪家,也有人开着玩笑说“我现在就在洛阳,不会吧。”
弹幕里有接梗、造梗的,就有掐架、引战的。
在《红楼梦》上架的时候,就有网友担心过,弹幕中会不会有人把饭圈风气带进来,抱团掐架。事实上,这样的弹幕确实有,而且不是少数。
有的观众像是在看选秀节目一样,各自 pick 自己喜欢的姐姐妹妹不说,还要争一争番位。
考究的画面配上弹幕新梗,总让人感到一丝违和。
弹幕文化从日本的 N 站兴起,在国内由 A 站起源,在 B 站壮大,甚至成了 B 站最大的特色之一。最开始,弹幕只是吐槽的一种方式,现在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功能。
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的弹幕,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观众,人们在弹幕里完成即时性、碎片化的互动。
吐槽、玩梗、计数……弹幕成为了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交流方式,甚至是一种创作方式。
▲ 《小时代》弹幕版,图源网络
2014 年,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甚至开了中国第一场弹幕场电影,大家坐在电影院里边看电影边用短信发送弹幕,弹幕内容会被显示在影院坐席两侧的墙上。《小时代》也举办过弹幕场,弹幕是直接显示在银幕上,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
综艺节目、鬼畜视频这样的娱乐化内容更是最需要弹幕的土壤。
曾经有真人秀节目导演公开表示过,团队会观测弹幕数据,把“高能”部分反馈给后期,作为之后节目制作的参考。B 站上还有一些相声视频,观众会在演员自我介绍的时候,在弹幕里集体刷“噼里啪啦”模拟鼓掌的声音,营造一种现场氛围。
就算在这样适合弹幕文化的环境里,高质量的“再创作”弹幕仍然是稀缺的。大部分弹幕还是刷老梗,像是论坛时代的“灌水”一样, 倒是也能起到一种陪伴作用。
即使是高质量弹幕,在四大名著这样正经的高质量剧集里,也会让观看者感到不适。
在《红楼梦》的讨论区,有一位观众写到:
弹幕里一旦有乱科普的,那整整几分钟的弹幕都在刷这个,东一句西一句,反正啥也没科普到,看得人又很烦……要真的科普大可在评论区,写上出处来和人讨论,在弹幕里吵来吵去有啥意思。
虽然人们现在已经练成了将弹幕与画面自动分层观看的特技,但当大量弹幕同时出现在画面上,还是会无意间形成一种间离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出戏了。人们会不可避免地从剧情中抽离出来,关注弹幕内容。
小时候看《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被唐僧赶走的一段,不少人都被气哭了。但现在看着弹幕里的“心疼猴哥”,反而少了点情感共鸣。
在《红楼梦》、《水浒传》的最后一集,贾宝玉在茫茫雪地中远走,空空的忠义堂里吴用悬梁自尽,弹幕里的 “完结撒花”不知是在庆祝什么。
说到底,四大名著电视剧上线后,想认真看剧的人,可能早就关了弹幕,而在弹幕里活跃的,也许想看的只是一场集体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