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不讲——《教学艺术,首先是“不讲”的艺术》习得笔记

搬家之余,忙里抽闲翻开《听王君讲经典名著》关于《让相遇成为传奇——《一面》唐教学实录》的悟课部分,王君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不讲”的艺术,然后,才是“讲” 的艺术。”

“长文短教了,难文简教了。在要紧处咬文嚼字,敲咀嚼,并不肤浅。诵读很充分,很动情。没有刻意拔高鲁迅的形象。学生学得比较实在,师生的感情也很真挚。

“丢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复杂的时代背景,特点很充分的写作特色等。丢就丢吧。来日方长。学生自会去悟。”

“文本是一条长街,教学的目的也许就是:点亮这条街上一盏又一盏的灯,而不是,非要数清楚街上的每一块石头。”

“这样教,自己不累。学生也是。”

王君老师的这些句子,真是讲到我心里去了。很多时候,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个环节怎么过渡,哪个环节怎们总结,开课几分钟说什么,结课说什么……林林总总,事无巨细、力求万无一失,几近完美。

但是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思维是富有个性化的。经常在听一些教师讲课的时候,发现一旦学生的答案不是自己的预设的,那么老师就一定会大讲一段,一定要把课堂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之后的评课环节,这位教师也会说,这节课我上的很扎实。但我想问的是,你是讲扎实了,学生学扎实了吗?在心里,我们是有个大大的问号的。

这也是为什么,考试之后,学生常常会说“学的都没考,考的都没学”。果真如此吗?随着高考改革的到来,语文考试越来越侧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语文思维的考查。单纯的背诵、识记已经无法满足考试的需求。这个时候,至少我需要好好想想,今后的语文课应该怎么备了。

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我想这样教,教师累,学生更累,还收效甚微。不如此刻就点亮一盏街灯吧,最起码还能收获一寸的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与不讲——《教学艺术,首先是“不讲”的艺术》习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