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一集)-书海编舟记

老早就已经听说过《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的名头,曾经也打开看过两眼。可也许是心不够静的缘故,匆匆瞥几眼就看不下去了。直到今时今日,意犹未尽地追到第二季的最新一集,才好似发现宝藏一般咋舌称赞。这部纪录片,虽以书为名,但又不全围绕书本身而展开。就像片中人物的一句话“书就希望它被看”一样,书籍总脱不开与人的干系。于是,围绕着书和人的故事画卷便徐徐展开。书店老板、旧书收藏家、译者、编辑、漫画家、图书馆管理员……他们鲜活的故事让屏幕前的我也有所共鸣:原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享受着阅读的静谧美好时光。

决心为我喜爱的这部纪录片随心写写每一集的体悟,那就开始吧!

第一季第一集《书海编舟记》前言如下:“编辑、译者,一群穿梭在字里行间的人,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的确,正是有了编辑和译者,才将世界文学的瑰宝带到中华大地,让爱书人从独赏孤芳到得以一览世界之绚丽多彩。

首先介绍的是朱岳——后浪出版社的编辑,同样也是一位小说家。

他的工作,便是“慧眼识珠”,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选出亮眼的星。在39岁那年,面临四十不惑的年头,他发现了台湾作家袁哲生的作品《寂寞的游戏》。虽然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21世纪撑起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但其在大陆仍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他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和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片中如此介绍袁哲生,也引出了接下来朱岳将他的作品带到大陆的不遗余力。

最终,经过朱岳和同事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得以出版,得到了业内外人士和读者的认可。这也激励了朱岳在华语文学这条道路上不断深耕,挖掘那些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好作品。像是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的《雨》、台湾作家黄国峻的《度外》(PS:这两本书刚好在图书馆借到了,刚看完《雨》。不得不说,作者在刻画雨和丛林这块一下子就能使人身临其境,描写功力了得)

片中一句话深得我心:“他希望通过这些书籍的出版,能够调整华语文学的经纬度,让华语文学的爆炸能波及更广”。的确,只有文学的花园中百花盛开,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我们在莫言陈忠实的《红高粱》《白鹿原》的乡土平原中徜徉,也应通过不断涌现的不同风格华语文学,去拓展看待世界的维度。

说到“不断涌现”,就让人想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俗语。朱岳同样在做的一件事,便是挖掘和培养新人作者。或许他们的文字尚不成熟,或许另类难懂,但潜力无穷。让新人作者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就能为本土文学输送新鲜血液和多元力量提供更多可能性。

朱岳相信,文学的未来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即便图书编辑被称为夕阳产业,仍有无数像朱岳一样的人,做着日复一日琐碎繁杂的工作,一字一句地编订修正,推介挖掘新书。他们坚守着文化的阵地,编织着思想的载体,意义非凡。

时代瞬息万变,人们纷纷朝风口涌去,企图分得一杯羹。曾看过许多顶尖高校的学子,毕业去向大多是互联网大厂或是步入金融行业。这当然无可非议,我们国家正在飞速发展,需要实业奠基,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但是,就如2020年湖南高分考生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起热议一般,如今世人对待职业的评判标准大多还是局限于“钱途”,又有多少人坚守内心的热爱呢?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专业、职业或是产业的评价都不能用“夕阳”一词来形容,因为它们的存在亦有其价值,也许不是立竿见影,但却润物无声。

俞国林是本集的第二位主人公。他的工作,比起朱岳来说,多了几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味。作为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 他的大多数时间,便是与古籍相伴,整理出版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令人影响深刻的是他对好编辑的理解:“一个好编辑,不仅要有甘做冷板凳的耐心,还要有敏锐的眼光。”这在他身上体现的便是处处留心。读书时的一个注脚、作者的一笔带过,都成为他不懈追寻书稿的依据。试想,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假若在读书过程中也能有这样的求真精神,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与自己脑中的思考搭上连接,或许某时某刻,就会有豁然开朗的奇妙感觉。

为了对读者和作者负责,他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为了校勘比对,他往往穷尽力量,搜集一本书的各个版本。为了验证资料,他常常出入于各大图书馆和档案室。他对文字锱铢必较,希望用慢工细活交出更好的作品。

看到这里,不由得感叹,这不就是工匠精神吗?从前几年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而备受称赞的文物修复师,到现在俞国林等古籍整理编辑,他们虽不是瑰宝的制造者,却用耐心和专注将瑰宝原始之美带给大众。

和编辑一样,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与孤独相处的工作。他们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独自泛舟于浩渺的词汇之海,以迟缓而审慎的态度,为读者扫除语言障碍,让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非凡的作品。

第三位主人公是范晔,北大外院的西语老师,同时也是一位译者。(是官方授权《百年孤独》的中译者!)

他与西语文学的结缘其实也是阴差阳错。高中毕业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因为当时北大西班牙语老师赵振江的一句“拉美文学大有可为”而报读了北大西班牙语专业,从而走上并逐渐热爱上西语文学的道路。据他而言,他在大学低年级时学习并不好,自己并没有太多学习语言的天赋。可能由于懒的缘故,学起来有些吃力,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过后来,随着高年级学习完语法后独自阅读一些西语文学作品,慢慢领略到其魅力所在,范晔才逐渐找到这门语言的乐趣所在。

其实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对未来有很明确的目标,也许我们当下会对自己正处在的境况、正进行的工作有所质疑。但为何不给它一些时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没准我们会享受这段时光。就像我最近很喜欢彩虹合唱团的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这首歌真的听了会很开心!)

随着范晔的译文越来越多,他反而越来越追求极致和完美。“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是他给自己的一句话,“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是他的体悟。总想字字推敲做得更好,总是如履薄冰小心翻译,但有时候世事古难全,缺憾实际上也是一种美。他享受着文学翻译这门收入微薄却使命重大的艺术,他决心与几代译者一同,将西语文学这块巨大而美丽的拼图,呈现在大家面前。

感谢有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一集)-书海编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