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完美的样子

        总有一首曲子恋恋不忘。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幽雅的还是广场舞的喧嚣。而某时某刻也会跟着哼唱早已过时的曲调在某个场景,又或是心动时暗合的节奏。音乐似乎以一种全然不同于语言的节奏和频率打动着内心深处某个地方,愉悦过后却很难去转述这种共鸣的情感。

        天地人常常是划分境界的依据,对于声音也有天籁、地籁、人籁的的说法,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诗句来形容声音的美妙。只是在打动人心以后,轻轻问一下,什么样的曲子才是天籁之音?而打动人心的又是什么?当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困难便出现了。天太高,不曾接近,现在认知发现,这样的问题根植于深深的无意识情绪之下。我们不曾明白自己的意识与无意识就无法理解这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共同的发源。语言是先知而后学的。而音乐呢?大概应该(非专业,不敢使用肯定的词语)算是更接近于宇宙本质的一门科学。之所以说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因为音乐具有同样的音高,速度和长度,超越了语言的地区性,以频率和节奏演绎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向往。也因为这个原因,对于音乐的赏析就有一个较高的门槛。不过这些挡不住那些可归类于天籁之音的曲子,能够雅俗共享,跨越时空的差异。卡农、梁祝、命运……又想到西游记里猪八戒背媳妇的背景曲了。即使这样,在和其它的人讨论的时候也会发现,每个人的天籁之音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在内心中唤醒的场景更是不同的。这些就好像是对于完美的感情。

        上一篇完美的追求,写的符号化和量化不能准确解析完美,后面说到不完备定律,注定了我们追求完美的完美是不可达到的。完美是一座空中楼阁,内部的完美。这一篇用天籁之音来隐喻完美,天籁,可以是自然的声音,更可以是内心深处那无法触及的无意识。通过对于认知的深入,关键是对于认知的认知,至少可以发现完美,这个类似终极的目的的本质。这样,当我们再一次想到一场完美的爱情,完美的结局时这些带有完美的事件中具有更多理性的思维。

        完美基本上能够代替绝大部分理性的目的。对完美的追求也推动着个体去追求与努力。不可达的完美让追求者始终在路上,所以着眼于路途中的认知也正应对那句话,直接追求幸福将导致不辛。而认知过程也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籁之音——完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