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之后,你会希望各自安好吗?

昨天好朋友Swisse和我吐槽,说前任竟然删掉她微信了!

好朋友和前任分手了几个月,一直以来都没有怎么互相打扰。昨天,好朋友突然想翻翻看前任的朋友圈,看看他离开了自己之后过得如何,没想到一打开朋友圈就是长长的一条分割线,一片空白。她还不死心,拉着前任和其他几个人进了群,结果页面显示的是“您无法邀请未添加你为好友的用户进去群聊” 。呵呵,那一刻,好朋友说自己就像是吞了一只活苍蝇一般。

我笑笑,你是想关心前任呢?还是只想看看你是否比前任过得好?

分手之后,你是会衷心希望对方过得快乐,像王菲和李亚鹏彼此祝福一样,还是心怀怨恨,见不到前任比自己过得好呢?这两种选择,一直以来就游离在分手男女的情感当中;这个论题,也一直被大家所津津乐道,毕竟每个人的感情体验都不一样,每个人想发泄的情感以及背后的故事也各有特点。可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希望各自安好呢?

无论是不是自己提出的分手,哪天看到前任拉黑了自己微信,或者听闻前任结婚了,依旧会愤愤不平,种种不甘心,感觉有种被背叛的感觉。“曾经说好的没有我活不下去,怎么转眼就大步向前了呢?”,“曾经说好的海誓山盟,非我不娶,怎么转眼就娶了别人呢?” 说好的爱情呢?前任俨然就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专属品,自己是唯一且恒久的主人。

这样的心态,是不是很像小朋友呢?小朋友有一堆放在箱子底下的玩具,弃之一边,可是突然有一天被邻居小朋友拿出来玩,自己就不乐意了,跑过去把玩具夺回来。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就算是自己不要了,也不容别人有所企图。这种不合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看似只有幼稚可爱的小朋友有,可是,我们大人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过得差,你也休想过得好。我没有删你微信,你怎么可以拉黑我!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这些2-7岁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很多成年人思维上虽然摆脱了这种以自我中心,但心理上却没有,他们不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正确看待事件。

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对前任愤愤不平,是不是也是一种变相的念念不忘呢?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扩张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在《心理科学进展》一刊中提到,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将他人纳入自我,包括他人的资源、观念和认同。上一段感情持续的时间越久,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就越深入,比如,在睡梦中遇到坏人,嘴里喊出的名字是前任;比如,洗完衣服不会马上晾,那是因为前任一直会帮自己晾。这些小小的细节,在恋爱存续期间自己可能难以发现,但是一旦分手,立马就会发现这些微妙的习惯。


自我扩张模型

可以看到,恋爱中的“自己”,已经超出了恋爱前的“自己”,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吸收了对方的一些特质、习惯甚至性格。随着恋情的不断加深,自我扩张的速度变得越快,吸收的程度也加深。这个时候,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当关系破裂,你会感觉你的一部分失去了,正在自我缩小。你会怀念那一部分的自己,那一部分的自己,就是对方。

无论是念念不忘,还是愤愤不平,既然选择了分手,那便是彼此不适合,再消耗太多的感情也是浪费。要相信,要尊重,前任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是他,是她,成就或者雕刻了现在的你。你的不完美,你的可爱,你对感情更深的认知,都是来源于过去的经历,是前任和你共同的经历。存在即合理,它存在过,便有它的意义,感谢这个意义,成就更加丰满的你。


扫码关注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手之后,你会希望各自安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