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是我职业发展过程,沿边拾惠看到的,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可操作性很强。之后看了不同的人解读,同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本书具有实用主义的性质,加上作者的现身说法的真实案例,给出了每个动作的真实技术要领。
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作者吴建国先生,1996年入职华为,曾任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是构建华为人才管理体系的核心成员。后来吴建国离开华为,但仍然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咨询服务,兼任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特聘教授。
其实关于这本书,作者核心讲了三个关键词“选人”、“成长”、“激励”。
何为“选人”,就是做好人才的精准选配;何为“成长”,就是做好人才的加速成长;何为“激励”,就是做好人才的有效激励。
在知识焦虑时代,到处都是贩卖着焦虑,很多企业家说如何在这焦虑的时代人才是关键,是核心竞争力。相反的是,任正非却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人才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点出很多企业的问题本质,很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并不是说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很好运营管理好人才,人才来了你不会用,用了你留不住,强大的人力资源转换不了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是所谓“不好用”“能力成长慢”“不听指挥”,还有的初创企业,一开始奋力勃发,但是走着走着人心就涣散了,组织就失去了执行力,失去了持续进化的能力,这是最要命的事。
作者说他在华为做管理咨询服务,就像医生诊治病人,这些年走过太多的坑,就想把每个企业踩过大大小小的坑,作为人才管理方面方法论写下来,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到,让大家了解到标杆企业是怎么做到的,自家的企业还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那么第一部分先说第一个关键词“选人”,人才的精准选配,就是搭团队的过程。说起搭团队,其实我们很重视如何选人,如火眼金睛般辨别谁是人才谁是庸才,这确实很重要,但有一方面却往往容易忽视,人才的退出机制,如果人才只进不出,特别是管理层如果没有合理的流动、淘汰、退出机制,那么组织就会僵化,如果一旦碰到紧急疫情,组织来不及反应,就陷入瘫痪的结局。要搭好团队,选人是“进”是“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那么先探讨“进”人的话题,选人“进”的原则是精准识别人才,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俗称岗位匹配。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一件事,很多老板也自认为阅人无数,能够慧眼识人,但是作者一再告诫我们,美国企业家慧眼识别人才能力仅达到50%,而中国企业家普遍只达到了30%。通用电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自己花了30年时间,才把人才甄别率从50%提高到80%。
识人”这件事到底难在哪里呢?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很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如果应聘者一开始就获得了面试官的好感,那么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面试官就会主动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最初的印象,从而感情用事、形成误判。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认知不协调”。
那么如果你是面试官应该如何做呢?作者说如果他是面试官,他从来不会要求对方做自我介绍。而是直接审视能力,以免被误导。那华为是怎么做的呢?就是通过建立判断人才能力的客观标准,来尽量减少面试官面试时的主观性、随意性。具体来说,华为做了三件事:第一,确定重点岗位的关键职责和关键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能力要求来客观评估候选人;第二,设计每个不同岗位的面试问题,建立面试题库;第三,对公司所有可能担当面试官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经过专业培训的面试官,肯定会对“第一印象陷阱”所有警惕。做完这三个动作以后,华为的人才识别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那么这里说的仅是人才识别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能力识别。中国人向来强调“德才兼备”,除了有才,还必须有德。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忽略的地方。很多人认为,在企业里谈道德,太虚了,而且一个人有没有“德”,面试时也很难看出来,所以干脆就不考察这个方面了。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其实价值观的判断很重要,其实在面试之中能不能有效识别,虽然未必精准,但是通过一些问题还是可以初步判断的,比如,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两条,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以奋斗者为本。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前提就是这个人必须有利他之心和同理心,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那如何考察这一点呢?如果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人,那面试官可以问他:你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一次重大冲突?或者,你如何从失恋中走出来?从应聘者的回答就可以了解,他是更倾向从自己的角度还是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是有工作经验的人,那面试官可以问他,有没有遇到过客户提出不合理要求?他是怎么处理的?等等。
在选人“进”阶段,需要从能力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察,而且这里作者强调以价值观为先,其次再是能力检视。
再谈谈选人“出”阶段,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据IBM调查得知一个知识型的企业员工10%~20%离职率才算是正常。在高速发展的企业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创业初期的大佬躺在功劳簿上坐吃老本,不再跟随企业一起成长,不再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让这些“大爷”们继续在公司混日子,那会极大地打击团队的整体士气。这个问题在华为也特别严重过,很多老员工的收入大头是虚拟股权的分红,对工资奖金根本不在意,这就与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冲突了。针对这种情况,华为对干部队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干部退出机制。一说到退出,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裁员,其实除了裁员,还有很多退出的方式。在华为,主要采用这么几种方式:一是提前退休。这好理解,就是给“老人”们一笔补偿款,让他们提前退休腾出位子。二是转岗。就是把管理者转为公司顾问,让他们以专家顾问身份为公司建言献策,但是没有管理决策权。三是用辅业来分流。像华为就成立了一家做企业商旅的公司,用来分流公司元老。四是内部创业,公司对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和扶持,这对公司和员工来说是双赢。
好,总结第一部分,“选人”这个关键词是华为搭团队过程中关键动作要领,选人既要重视“进”也要重视“出”,选人“进”首要避免第一印象错觉,两维度考察人的价值,重要是价值观的判断,从生活矛盾中判断人的价值观是可取的姿势;选人“出”,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动态管理机制。
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成长”,当然企业的成长更多的是员工的成长,企业在不断成长之中,员工的能力要不断匹配上企业的成长。反之则是只有员工能力成长了,企业才能更好的成长。所以作者这里说的关键词“成长”,就是如何管理好员工快速成长起来。
这里作者介绍了华为的核心招式“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先解释何为“一纵”,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整个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公司的一把手,必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比如,华为大学的校长就是任正非,其他人只能担任执行副校长。华为的所有高层领导,必须轮流担任新员工培训的授课讲师;而华为的所有中高层管理者,都必须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和教练资格,成为自己下属的教练员。由管理者自己来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最大的好处就是培训内容聚焦于实践,围绕实际工作场景,探讨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用的案例也不是那些和本企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哈佛商业案例”,而是企业在实战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同时,还可以做到“训战结合”,也就是让员工在工作中边冲锋、边练兵。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员工能上战场打胜仗。华为把这种培训方法叫做“全真教”,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全真教”,意思是强调真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证明,这种“全真教”的培训方式非常有效,三个月之后,培训对象中有50%的人,在自己的两项改进技能上都有显著提升。而员工技能的提升又可以直接转化为华为的绩效提升,培训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这也就是华为的纵向人才梯队的培养,也就是从新员工到高管层的全员成长。
再就是“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横向岗位的人才复制技术。如果你要同时开张有20家奶茶店,你想在两年内把规模扩张到10倍,那你该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100多个合格的店长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华为的真实问题。在21世纪初,华为的全球业务只覆盖到了20个国家,而公司战略决定在5年内把业务拓展到180个国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批量复制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人才,也就是华为内部称为的“国家代表”,。华为的做法是,把个人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标准化教材,并规模化推广。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全球五大洲分别找出业绩最好的国家代表,把他们召回总部,让他们分别列出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问题清单。把他们列出的问题一对比,就发现其中有将近2/3是重叠的。把重叠的部分整理为8~9个关键问题,比如关税问题、建厂问题、劳工问题、政府关系问题,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70%~80%。第二步,把这8个关键问题变成8个培训主题,分配给5位国家代表,每个人负责1~2个主题的培训开发,包括编写教案、制造课件和实际登台教学。其间会有培训专家对这5个国家代表进行专业辅导。第三步就是招募学员进行实战培训,培训结束、答辩通过的员工,才可以被正式派驻海外。当这些人走上“战场”,实际开展工作时,发现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前做过沙盘预演,就能做到心中不慌,有条不紊地去解决问题。华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国家代表,保障了华为海外业务的快速扩张。这种对成功经验的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尤其适合于横向的、相同岗位的人才培训,而且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高效得多,这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借鉴的。
那么总结下,第二部分的关键“成长”,实现员工的快速成长,了解到华为的核心姿势,关键动作要领,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部分的关键词“激励”,一想到“激励”,就是物质奖励,再也没有钞票来得更加现实,完成业绩指标,就给奖励;完不成业绩指标,就要被处罚。更多人会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任正非也曾说过,“只要钱给够,再不是人才也能变成人才”。很多企业看到华为愿意舍得花钱,去激励自己员工,也纷纷效仿,其实最后的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最后都是“分赃不均”,闹得鸡飞狗跳。
这里的关键词“激励”,是华为的又一核心姿势,其激励的顺序是精神激励,也就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感召式激励,只有这“上三路”的激励做到位了,这时候物质激励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期,没有品牌、也给不出高薪,这时候你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方式就只能是使命和愿景。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是华为任正非招华为研发总工程师郑宝用,当时郑宝用刚刚考入清华读博士,这时候想让他放弃学业,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公司上班,他如何肯答应?任正非听完以后说,没关系,我们试一下。后来任正非到北京出差,专门去找郑宝用。一上来,任正非就给郑宝用讲述了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七国八制”的惨痛局面。也就是,中国市场被七个发达国家的产品所瓜分,这些产品相互之间还不互联互通,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然后任正非说:“我来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干一件大事,让中国人能够用上自己的产品,把世界列强赶出去。”郑宝用回忆说,他当时听完后热血沸腾,被深深打动。任正非又接着说:“你加盟华为后,我直接任命你为总工,负责整个企业的产品研发。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任正非这套“连环激励拳法”一打出来,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郑宝用当场就答应加盟华为,后来用不到两年时间就推出华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人才进行激励,一定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有的企业倡导团队协作精神,但在绩效考核时却只重视个人业绩。这就造成了物质激励和使命激励之间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当然就起不到激励效果。除了要注意考核标准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物质激励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管理员工的期望值。同样一笔奖金,如果是高于员工的预期,激励效果就好;而如何低于员工预期,激励效果就不好,甚至会带来负激励。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奖金的绝对值,而是奖金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那要如何管理期望值,让员工的预期回归理性呢?说来也简单,就是把员工的目标任务定高一点。华为高达90%的员工是完不成自己的目标的,但除了表现最差的5%,其余大部分员工都能拿到奖金,而且还不少。这样大伙儿就会有负疚感:没完成任务还能拿这么多,惭愧啊!明年得撸起袖子好好干了。而如果你把目标定得太低,大家都觉得自己很能干,期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好,总结一下,华为有效激励的动作要领,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在物质激励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考核标准要和企业价值观一致,二是管理员工的期望值。最后总结下,激励顺序不能错,使命愿景先行,和企业价值观保持一致,再就是管理员工期望值。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三个关键词“选人”、“成长”、“激励”。关于这本书是我职业发展过程,沿边拾惠看到的,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可操作性很强。之后看了不同的人解读,同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本书具有实用主义的性质,加上作者的现身说法的真实案例,给出了每个动作的真实技术要领。
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作者吴建国先生,1996年入职华为,曾任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是构建华为人才管理体系的核心成员。后来吴建国离开华为,但仍然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咨询服务,兼任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特聘教授。
其实关于这本书,作者核心讲了三个关键词“选人”、“成长”、“激励”。
何为“选人”,就是做好人才的精准选配;何为“成长”,就是做好人才的加速成长;何为“激励”,就是做好人才的有效激励。
在知识焦虑时代,到处都是贩卖着焦虑,很多企业家说如何在这焦虑的时代人才是关键,是核心竞争力。相反的是,任正非却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人才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点出很多企业的问题本质,很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并不是说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很好运营管理好人才,人才来了你不会用,用了你留不住,强大的人力资源转换不了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是所谓“不好用”“能力成长慢”“不听指挥”,还有的初创企业,一开始奋力勃发,但是走着走着人心就涣散了,组织就失去了执行力,失去了持续进化的能力,这是最要命的事。
作者说他在华为做管理咨询服务,就像医生诊治病人,这些年走过太多的坑,就想把每个企业踩过大大小小的坑,作为人才管理方面方法论写下来,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到,让大家了解到标杆企业是怎么做到的,自家的企业还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那么第一部分先说第一个关键词“选人”,人才的精准选配,就是搭团队的过程。说起搭团队,其实我们很重视如何选人,如火眼金睛般辨别谁是人才谁是庸才,这确实很重要,但有一方面却往往容易忽视,人才的退出机制,如果人才只进不出,特别是管理层如果没有合理的流动、淘汰、退出机制,那么组织就会僵化,如果一旦碰到紧急疫情,组织来不及反应,就陷入瘫痪的结局。要搭好团队,选人是“进”是“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那么先探讨“进”人的话题,选人“进”的原则是精准识别人才,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俗称岗位匹配。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一件事,很多老板也自认为阅人无数,能够慧眼识人,但是作者一再告诫我们,美国企业家慧眼识别人才能力仅达到50%,而中国企业家普遍只达到了30%。通用电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自己花了30年时间,才把人才甄别率从50%提高到80%。
识人”这件事到底难在哪里呢?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很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如果应聘者一开始就获得了面试官的好感,那么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面试官就会主动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最初的印象,从而感情用事、形成误判。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认知不协调”。
那么如果你是面试官应该如何做呢?作者说如果他是面试官,他从来不会要求对方做自我介绍。而是直接审视能力,以免被误导。那华为是怎么做的呢?就是通过建立判断人才能力的客观标准,来尽量减少面试官面试时的主观性、随意性。具体来说,华为做了三件事:第一,确定重点岗位的关键职责和关键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能力要求来客观评估候选人;第二,设计每个不同岗位的面试问题,建立面试题库;第三,对公司所有可能担当面试官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经过专业培训的面试官,肯定会对“第一印象陷阱”所有警惕。做完这三个动作以后,华为的人才识别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那么这里说的仅是人才识别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能力识别。中国人向来强调“德才兼备”,除了有才,还必须有德。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忽略的地方。很多人认为,在企业里谈道德,太虚了,而且一个人有没有“德”,面试时也很难看出来,所以干脆就不考察这个方面了。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其实价值观的判断很重要,其实在面试之中能不能有效识别,虽然未必精准,但是通过一些问题还是可以初步判断的,比如,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两条,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以奋斗者为本。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前提就是这个人必须有利他之心和同理心,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那如何考察这一点呢?如果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人,那面试官可以问他:你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一次重大冲突?或者,你如何从失恋中走出来?从应聘者的回答就可以了解,他是更倾向从自己的角度还是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是有工作经验的人,那面试官可以问他,有没有遇到过客户提出不合理要求?他是怎么处理的?等等。
在选人“进”阶段,需要从能力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察,而且这里作者强调以价值观为先,其次再是能力检视。
再谈谈选人“出”阶段,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据IBM调查得知一个知识型的企业员工10%~20%离职率才算是正常。在高速发展的企业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创业初期的大佬躺在功劳簿上坐吃老本,不再跟随企业一起成长,不再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让这些“大爷”们继续在公司混日子,那会极大地打击团队的整体士气。这个问题在华为也特别严重过,很多老员工的收入大头是虚拟股权的分红,对工资奖金根本不在意,这就与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冲突了。针对这种情况,华为对干部队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干部退出机制。一说到退出,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裁员,其实除了裁员,还有很多退出的方式。在华为,主要采用这么几种方式:一是提前退休。这好理解,就是给“老人”们一笔补偿款,让他们提前退休腾出位子。二是转岗。就是把管理者转为公司顾问,让他们以专家顾问身份为公司建言献策,但是没有管理决策权。三是用辅业来分流。像华为就成立了一家做企业商旅的公司,用来分流公司元老。四是内部创业,公司对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和扶持,这对公司和员工来说是双赢。
好,总结第一部分,“选人”这个关键词是华为搭团队过程中关键动作要领,选人既要重视“进”也要重视“出”,选人“进”首要避免第一印象错觉,两维度考察人的价值,重要是价值观的判断,从生活矛盾中判断人的价值观是可取的姿势;选人“出”,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动态管理机制。
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成长”,当然企业的成长更多的是员工的成长,企业在不断成长之中,员工的能力要不断匹配上企业的成长。反之则是只有员工能力成长了,企业才能更好的成长。所以作者这里说的关键词“成长”,就是如何管理好员工快速成长起来。
这里作者介绍了华为的核心招式“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先解释何为“一纵”,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整个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公司的一把手,必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比如,华为大学的校长就是任正非,其他人只能担任执行副校长。华为的所有高层领导,必须轮流担任新员工培训的授课讲师;而华为的所有中高层管理者,都必须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和教练资格,成为自己下属的教练员。由管理者自己来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最大的好处就是培训内容聚焦于实践,围绕实际工作场景,探讨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用的案例也不是那些和本企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哈佛商业案例”,而是企业在实战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同时,还可以做到“训战结合”,也就是让员工在工作中边冲锋、边练兵。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员工能上战场打胜仗。华为把这种培训方法叫做“全真教”,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全真教”,意思是强调真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证明,这种“全真教”的培训方式非常有效,三个月之后,培训对象中有50%的人,在自己的两项改进技能上都有显著提升。而员工技能的提升又可以直接转化为华为的绩效提升,培训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这也就是华为的纵向人才梯队的培养,也就是从新员工到高管层的全员成长。
再就是“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横向岗位的人才复制技术。如果你要同时开张有20家奶茶店,你想在两年内把规模扩张到10倍,那你该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100多个合格的店长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华为的真实问题。在21世纪初,华为的全球业务只覆盖到了20个国家,而公司战略决定在5年内把业务拓展到180个国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批量复制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人才,也就是华为内部称为的“国家代表”,。华为的做法是,把个人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标准化教材,并规模化推广。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全球五大洲分别找出业绩最好的国家代表,把他们召回总部,让他们分别列出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问题清单。把他们列出的问题一对比,就发现其中有将近2/3是重叠的。把重叠的部分整理为8~9个关键问题,比如关税问题、建厂问题、劳工问题、政府关系问题,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70%~80%。第二步,把这8个关键问题变成8个培训主题,分配给5位国家代表,每个人负责1~2个主题的培训开发,包括编写教案、制造课件和实际登台教学。其间会有培训专家对这5个国家代表进行专业辅导。第三步就是招募学员进行实战培训,培训结束、答辩通过的员工,才可以被正式派驻海外。当这些人走上“战场”,实际开展工作时,发现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前做过沙盘预演,就能做到心中不慌,有条不紊地去解决问题。华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国家代表,保障了华为海外业务的快速扩张。这种对成功经验的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尤其适合于横向的、相同岗位的人才培训,而且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高效得多,这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借鉴的。
那么总结下,第二部分的关键“成长”,实现员工的快速成长,了解到华为的核心姿势,关键动作要领,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部分的关键词“激励”,一想到“激励”,就是物质奖励,再也没有钞票来得更加现实,完成业绩指标,就给奖励;完不成业绩指标,就要被处罚。更多人会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任正非也曾说过,“只要钱给够,再不是人才也能变成人才”。很多企业看到华为愿意舍得花钱,去激励自己员工,也纷纷效仿,其实最后的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最后都是“分赃不均”,闹得鸡飞狗跳。
这里的关键词“激励”,是华为的又一核心姿势,其激励的顺序是精神激励,也就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感召式激励,只有这“上三路”的激励做到位了,这时候物质激励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期,没有品牌、也给不出高薪,这时候你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方式就只能是使命和愿景。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是华为任正非招华为研发总工程师郑宝用,当时郑宝用刚刚考入清华读博士,这时候想让他放弃学业,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公司上班,他如何肯答应?任正非听完以后说,没关系,我们试一下。后来任正非到北京出差,专门去找郑宝用。一上来,任正非就给郑宝用讲述了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七国八制”的惨痛局面。也就是,中国市场被七个发达国家的产品所瓜分,这些产品相互之间还不互联互通,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然后任正非说:“我来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干一件大事,让中国人能够用上自己的产品,把世界列强赶出去。”郑宝用回忆说,他当时听完后热血沸腾,被深深打动。任正非又接着说:“你加盟华为后,我直接任命你为总工,负责整个企业的产品研发。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任正非这套“连环激励拳法”一打出来,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郑宝用当场就答应加盟华为,后来用不到两年时间就推出华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人才进行激励,一定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有的企业倡导团队协作精神,但在绩效考核时却只重视个人业绩。这就造成了物质激励和使命激励之间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当然就起不到激励效果。除了要注意考核标准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物质激励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管理员工的期望值。同样一笔奖金,如果是高于员工的预期,激励效果就好;而如何低于员工预期,激励效果就不好,甚至会带来负激励。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奖金的绝对值,而是奖金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那要如何管理期望值,让员工的预期回归理性呢?说来也简单,就是把员工的目标任务定高一点。华为高达90%的员工是完不成自己的目标的,但除了表现最差的5%,其余大部分员工都能拿到奖金,而且还不少。这样大伙儿就会有负疚感:没完成任务还能拿这么多,惭愧啊!明年得撸起袖子好好干了。而如果你把目标定得太低,大家都觉得自己很能干,期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好,总结一下,华为有效激励的动作要领,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在物质激励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考核标准要和企业价值观一致,二是管理员工的期望值。最后总结下,激励顺序不能错,使命愿景先行,和企业价值观保持一致,再就是管理员工期望值。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三个关键词“选人”、“成长”、“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