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得智慧的事儿

二十二岁,刚毕业参加工作,负责核算工资,无意间把还未经审批的工资单给同事看了,后来,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训话,质问我怎么不懂保密原则。这是入职以来得到的第一个教训,至今印象深刻,真是“吃一堑长一智”。

三十岁,小小的自我和广大的世界经常会擦出一些小火花,电光火石之间,突然好像明白了好多人生道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一条条的充满智慧的名言名句,还从电视剧、电影台词中摘取了无数的经典语句。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

——不要悲伤。你失去的任何东西,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来。

——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掩盖那些令他们追悔莫及的错误。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那些"想当然"的看法早已与他们共生多年,不分你我。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

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用,飞不起来的。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地,等风来。——电影《等风来》

买台冰箱,保修期才三年。你嫁个人,还要求这个人一辈子不出问题吗?——电影《失恋三十三天》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肖申克的救赎》

人生就像一盒口味各异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阿甘正传》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饮食男女》

成功的含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是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心灵捕手》

真相是一种美丽又可怕的东西,需要格外谨慎地对待。——《哈里波特》

小的时候谁都希望自己的将来闪闪发光,但是长大以后,自己的梦想,却没有一个能够变成现实。既痛苦,又对不起自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回答错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错了问题,那就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老男孩》

人不是那么好找的,人人都爱锦上添花,却不愿意雪中送炭。——《欢乐颂》

三十二岁,有了孩子,发现原来孩子最有智慧。除了经常会提一堆脑洞大开的问题,他们最大的智慧就是活在当下。莎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到:“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纯粹的活在当下,玩火车就是玩火车,不会同时想着柜子里的巧克力饼干,和泥巴就是和泥巴,不会在乎现在是吃饭时间还是洗澡时间。哭就是哭,笑就是笑,发脾气就是发脾气,从来不管别人怎么看,完全一副全然活在当下的状态。

反观成年人,有几个能做到心无旁骛地活在当下?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着新播出的电视剧,看电视剧的时候又在想着还没做完的工作,工作的时候又在想着手机上刚刷过的新闻……

活在当下,意味着投入全身心去体验,去感受。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没有道理可讲的,当我和孩子都对彼此的感受真诚,我就不会去讲大道理,孩子的情绪自然流淌,在情感的流动层面,无论年纪大小,我们是绝对平等的。 

这是一个育儿的智慧。

三十三岁,第一次和父母吵架。多部分人都会经历青春期叛逆,而我的叛逆似乎来的有点晚,可能因为被“乖女儿”的标签捆绑的太久,在成长的过程中压抑了太多的真实感受,在那次争吵中,我说了很多年来没对父母说的真心话,有些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挂掉了我的电话。

后来,看了一篇武志红老师的文章,他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和原生家庭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冲突,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冲突,才能和原生家庭彻底分离,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之路。”而我,到了三十三岁,才有勇气和父母分离。从此以后不再依赖他们,凡事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与他们分离的那一刻,也意味着自己要承担一切。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不堪一击,反而在承担当中获得了原来不曾有的力量。 

这是一个成长的智慧。

三十六岁,有一天早晨,老公因为某件事情在训斥孩子,我的内心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和孩子讲呢?但就在这一团火焰的后方,我听到一个声音冷静地说:“你以为你讨厌的是丈夫吗?其实你讨厌的是你自己。”我立刻意识到,当我没有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的时候,我曾经也训斥过孩子,但同时,我的内心还参杂着自责和对自己的不满。而现在,丈夫只不过是照出了那个时刻的自己而已。周围的人是镜子,照出了一部分的自己。对他人的不满,其实更深层次是对自己的不满。

放到时间的长河里看,一个人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照见了不同阶段的人生状态。 

这是一个人际交往的智慧。 

还是三十六岁,发现孩子兴奋起来经常会大喊大叫,这时候如果你说:“停!别叫了!”他一定会叫得更大声。但是如果你说:“好吧,现在你必须尖叫十分钟,一直不能停!”或许他叫几声自己就停下来了。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挤在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人贴着人,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司机一刹车,整个人就会跟着惯性往前倒。我越是想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越是需要使出更大的力气,因为除了要保证自己的平衡,还要对抗周围挤过来的人。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不再使劲儿,也不做任何保持平衡的努力,而是顺着其他人倾倒的方向,索性一起倒过去,反正人挤人,就算再怎么倒,也不至于倒在地上,不管手里有没有拉环,也不管有没有抓到扶手,总之就是放弃一切。急刹车来了,瞬间有一种身体完全失控的感觉,但是不用怕,很快,周围的人群会又会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就像海浪一样,挤着、拥着、推着我,帮我慢慢地恢复平衡。

我把这两件事儿总结为“不对抗”。

后来,“不对抗”逐渐成为了我的人生哲学。

以前我的行动力很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接受现状,做了过多的心理内耗,还没开始行动,没完没了的心里内耗已经先把我打垮了。

比如:我想认真写点东西,但是又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写,也写不出一篇浏览量10万+的文章,我距离这样的水平到底还要奋斗多久,本周日更打卡计划眼看又要失败了,已经三天了,公号上那篇稿子还没完,什么时候才能有点有实质性的进步,或许写作这条路我是走不通了……

怎么办?

既然现阶段水平差,那就先接受自己的水平,有了这个觉悟之后,对自己再也没有那么多的苛责,也就停止了无休止的心里内耗。之后,在重重苛责和接受现实之间,就有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我会想,以我现在的能力和水平能做点什么事情,行动力自然就跟上了。

生了孩子以后,整天围着孩子转,我觉得逐渐失去了自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怎么办?

还是不对抗,完全地接受现状,我是全职妈妈,多数的时间是围绕孩子和家务转的,这就是我目前的人生状态。

然后问题就切换成了:既然如此,我能不能每天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1个小时呢?

我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宇宙也帮着我一起找答案。当然,我不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且还不止1小时,而是2.5小时。早晨我起床娃还没起床的1小时,下午娃午睡的1.5小时,这两个时间段,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

这张图,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种不与生活对抗的智慧。

在纪律和臣服之间,有一个共存的地带,叫做流。这里的纪律可以理解为约束、限制、要求、规章制度等等,而臣服就是不对抗,在它们之间,我们可以创造一股流,当处在这股流当中,做很多事情都是不费力气的,好像自然而然就能做到,这是一种非常自得的状态。

这是一个生活的智慧。

佛家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生命中那些看似让人失落、伤痛、叹息、无奈的烦恼,背后却蕴含着生命给我们最贵重的礼物: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让人得智慧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