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题之群体传播

群体

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的复数个人的.具有互动关系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的三项基本条件:

①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

②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③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机制。

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群体还可以集结个人力量完成社会工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对个人成员的意义表现在: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的能力大于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1+1>2)。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 (两级传播)

群体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目标的场所与手段。 (社会化) 群体归展和群体规范对个人的态度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几种群体类型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参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 (库利) :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也是人们“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最典型的例子是家庭。

特征包括: ①面对面互动;  ②规模较小,成员交往密切;  ③靠习俗、伦理维持群体控制

2.次级群体(库利) :发展自初级群体的概念,规模较初级群体大,成员之间不一定面对面交往,但它既是步入社会必须加入的群体,也是个人活动领域扩大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3.参照群体:指个人用做提供参考标准的群体。个人不属于这个群体,但会根据他们表现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

施压:参照群体对个人施加压力,迫使个人改变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评价:个人使用这个参考标准对自己、他人或事件进行比较和评价。

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的含义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由群体内部共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所形成的群体成员共有的心理特征。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兴趣、群体规范、群体价值观、群体目标指向等。群体成员意识到自己对群体的从属关系,首先是通过接受这些特征,即意识到自己同该群体其他成员具有某种心理共性的事实来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广义上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是建立在成员互动的基础上。群体规范的协调成员活动、规范成员角色、保证群体的整体性,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成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即从众。

趋同心理

也叫遵从性,是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就是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态度。然而,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作出的,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卢因“群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 E)来 表示。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效果:

正面:群体保持协调统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反面:群体压力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简述集合行为的含义及产生条件: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例加,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社会不公、政动动荡、种族关系恶化达到临界点并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紧张嗯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例如,在人们普遍对经济萧条感到担忧的社会气氛中,一条“某某银行可能要倒闭”的消便可能引起普遍的挤兑风潮,而一条 “今晚可能地震”的流言,也会引发大量居民露宿头的避难行为。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人肉搜索”等网民集合行为,也多是由刺激性的网信息所引发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例如,在大众传媒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或公开度极低的状况下,人们与其相信报纸、电视等大众媒的新闻报道和主渠道发布的正式信息,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等。

集合行为的几个重要概念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包括信息本身的传播,和情绪感情的传播。

群体极化:

指群体中原有的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加激进。这一现象可结合网络暴力思考: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目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激进。群体讨论会使多数意见加强,使原来不激烈的意见变激烈,甚至偏激。  (极端的螺旋)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行为:

群体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  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因为人们面临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常规方法很难应付局面, 反应般基于本能进行,于是便出现了相互模仿。

塔尔德《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

塔尔德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模仿分为两种:

①有意识模仿: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出于目的的学习

②无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即无意识模仿。

在高度不确定性事件中,个人希望和多数人保持致并视之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流言传播规律

流言(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态) :所谓流言,是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流言的发生和传播条件

①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公式(修正版)

R=I*A*U

R: rumor(流言流通量)

I; involvement (与问题的关联度)

A: anxiety  (社会成员的不安感)

U: uncertainty (不确定性: 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②传闻≈(重要性*模糊程度) /公众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越强谣言越弱。

传媒要提供批判性材料(包括科学知识和新信息),提高公众批判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学专题之群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