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登山家,在珠峰用写作呼吸

每年的5月,是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季,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会在此时聚集到珠峰大本营,开启他们半生都在渴望的“8848荣耀之旅“。不幸的是,2019年的登山季,被“珠峰冲顶大拥堵致多人遇难“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热点头条,截止5月28日,已有19位登山者在这一季的冲顶中遇难,他们的登山生涯就此终结,一具具如同路标一样的肉身,终与心中的圣山融为一体。

虽然我不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也从未亲临过珠峰脚下,但关于攀登珠峰的细枝末节,我比一般人更为熟悉,因为我身边就有一位曾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家,江湖上都亲切的叫他老安,他既是我崇拜的偶像,也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老安曾先后三次攀登过珠峰,第一次顺利成功登顶、第二次因雪崩突袭,珠峰大本营被迫关闭而遗憾止步、第三次攀登已至8100米的高度时,他发现同行的夏尔巴人缺失装备,未戴防风手套,在珠峰,没有防风手套,可以致命。登过珠峰的人都知道,能在高海拔保护好自己,不拖累别人,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可是老安却冒着自己的手指有可能被冻僵、坏死、截肢的危险,把自己的手套给了夏尔巴人。

在气温零下50度、风雪肆虐的8000米,不戴防风手套坚持冲顶,意味着必定会付出双手截肢甚至失去生命的代价,最终,老安抬头望着距离自己仅300米之遥的顶峰,做出了下撤的决定,再次登顶珠峰的梦想就这样戛然而止,他在追逐成功与尊重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登山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登顶并不是最终的胜局,能够完整的下撤到大本营,才算是全身而退”。有些登山界的朋友为他感到遗憾,但他却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之所以多费了些笔墨来介绍我的偶像老安,是因为我能加入到猫姐的写作训练营,完全得益于他老人家的推荐,多年来,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欢写作,作为良师益友的老安也经常提点我应该去系统的学习一下,猫姐写作课的报名链接也是他偶然看到后推荐给我的,一路从基础课跟随猫姐到进阶课,希望自己通过这次受教而明晰一件事:写作,到底是心有所思,必有回响,还是灵性所赐,天赋使然?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我认为写作是表达灵魂的艺术,而登山是挑战灵魂的艺术。关于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内容,我觉得就好比向一位登山家讨教为何要登山的答案,他们往往会这样回答你:想要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想要表达对一座山的敬畏之情,想要在大自然里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其实,运用到写作中来,就是一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观点和情感。

支撑一个人去登山的前提必须是过硬的身体素质、丰富的登山知识和日常拉练中累积的经验,同比,一个好的写作者,必定有丰富的认知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去登山,一个情感枯竭、乏味无趣的人,更写不出动人心弦的美文来。

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后,用什么词汇、什么句式、什么方式来表达,就是写作的形式了。好比登山的装备、设计的路线、用什么样的应急措施化解风险,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写作者想要把丰富多样的写作形式运用的游刃有余,那就得向登山家学习“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多看多读多练,用细节贯穿走心的情感。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互联网将整个世界毫无遮拦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人从此迷失自我,而有些人终于找到自我,并把自我的魅力发扬到极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活成榜样,用才华赢得万众瞩目的”名“,也赚到了盆满钵满的”利“。

写作,就是最能够体现“最好时代”的佐证之一,此时,只要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甚至就是一只笔,就能把心里所想变成真金白银,将兴趣变现、将擅长变现,似乎比任何年代都更加唾手可得。

对于一个勤于笔耕的写作者来说,变现的途径条条可达:向各新媒体平台投稿,写生活思想、写书评影评;为商家撰写销售文带货;凭专业知识进行咨询问答、开设传授写作技能的微课;甚至出书、成立新媒体公司,创造自己的品牌价值,让更多爱好写作的人在你的引领下,开启更美好的生活。

也许,会有人奇怪,为什么一个粗犷的登山家会向我推荐一个学写作的课程,如果我告诉你,在珠峰那么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喘气都倍感艰难的雪山上,我的偶像仍能够在天寒地冻的小帐篷里,每天坚持写下一篇日记,你就会懂得,在热爱文学的人心里,写作,就是一种呼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登山家,在珠峰用写作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