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1.

有财镇并不有财。地处秦岭余脉伏牛山深处,如果说秦岭是横贯华夏的龙的话,那有财镇便是龙尾。山清水秀的有财镇偏僻遥远,几市交界,大山是最天然的屏障。这里的人们自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十多年来,政府想出了种种办法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大都不奏效。发展起来唯一成规模的产业依然是靠山吃山的香菇产业。

有财镇不大,也不小。人们不用太拥挤也不至于太生分,镇上的几千号人总是能来回打个照面,虽叫不上名字,起码混个眼熟。

有句名言说:“通过六个人可以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到一起。”这句话到了这儿打个折扣也绰绰有余,一般通过一两个人便可以把完全不相干的的两个人拉到一起攀上亲戚,喝上顿酒马上称兄道弟。

亲戚,邻居,生产队。这几种主要的关系就足以把小镇的人联系到一起。大家平时见了谁也不认识谁,顶多打个照面。可是要是一旦出现个红白喜事,有时候感觉全镇都出动了。几杯酒下去,两个挨着完全没见过面的人,突然因为某层关系就成了表兄弟,远房亲戚。然后,皆大欢喜,散场。

下次见了,依然,打个照面。人情暖,人情也淡。


小镇没什么机器的轰鸣,可也安静不下来。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场子要去,自然少不了礼钱。遇到紧急的时候,一天送上三五份礼不足为奇,人们每个月的计划首先不是要干多少事,而是要掰开手指算一下,这个月要送几份礼。然后关紧的亲戚朋友彼此通个气儿,商量下你送多少,我送多少。务必做到大家公平一致,不至于出现拿多了亏损,拿少了丢人的局面。

有钱倒还好说,没钱也只好东拼西凑,自己哪怕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也不能抹了面子。这倒还好,最怕好不容易安排好了,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本就入不敷出,只得再翻箱倒柜,看看哪儿还能搜寻出个千八百块。

一场场的酒席每天吃的人反胃,可没办法,早上起来首先洗脸做饭,吃完饭后马上收拾得排排场场,几家约好,一起去先送了礼,再赶回来干活,中午便会有人骑着摩托车满大街叫喊着各家送了礼的去吃饭。

一个个表面皆大欢喜,背后只好苦不堪言。

镇上新来一户人家,恰好居于街中,亲戚邻居颇多。家有两老人,一二两女。刚来不到两年时间,先是乔迁新喜,众人慷慨赴之。继而儿子结婚,大家高高兴兴去,高高兴兴回。毕竟婚姻总是大事,哪家都会碰到。没想到没多久,大孙子出生,满月,广发请帖,邀请亲戚朋友前去捧场。次月,二孙女出生,又排排场场来了次满月礼。不出半年,一老人突然仙逝,这次大家确实抱着悲痛之心而来。老老实实送了礼,顺便道句节哀顺变,吃了饭,走人。

事情真赶得凑巧,又过几月,两女儿陆续出嫁,可把亲戚邻居朋友送得散了架。背后里破口大骂,可无奈,到了点儿,还是一个个拖着脚步,仿佛奔赴刑场。

2. 

小镇人均收入不足万元,严重拖了国家后腿。可是送起礼来丝毫不小气。照面的捧个场至少一百,偶尔沾亲带邻至少两百,关紧亲戚那自然不必多说,一掷千金不在少数。可是每家每户每月的生活费用也只有几百而已。

小镇花费不贵,贵在送礼。

新来人家小女儿出嫁那天,前脚主人来敬酒,大家齐声道贺,一个个举杯而欢。后脚刚走,骂娘之声不绝于耳。

“没见过请客这么积极的,子女婚嫁,老人去世请客情理之中,反而现在这孩子满月,搬家都要送份礼,过几天,又是孩子周岁,这礼又免不了了。”一位老者愤愤不平,感慨世风日下。

“看我前些年孩子结婚,大家都是五十一百的送,而今才过了几年,礼金翻了几倍。赔本赔大了,早知道当时不请客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一个中年男人怅然若失。“而且当时还不兴什么满月礼,乔迁礼。还有什么破周岁礼,升学礼。幸亏这俩闺女嫁出去了,以后生了孩子咱就不用送了。”

“说什么话呢,人家这叫人多力量大。光这几场礼钱,一座房子又起来了,说不定到时候再乔迁一下人家发了请帖咱能不去?再说那女孩儿虽说嫁出去了,又不是嫁的远地方。那头咱不还是亲戚,送完左家送右家,我们这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呀。”另一大哥感慨道。

“看来还是结婚晚的好,现在工资涨幅赶不上GDP,赶不上CPI,只有礼钱涨得过。现在孩子还没结婚的,别着急,现在多送点,这比投资好。”

“好你妈个头,我得催着我儿子赶紧给我找个媳妇回来,这么多年光送不收,外面欠了一屁股债,不赶紧回收这光景可怎么过。以前总觉得儿子多了养不起,现在想想养个儿子能花多少钱呀,光这结婚一家伙就赚回来了,再加上生孩子啥子的,这是个好买卖呀。”

“你想的美,不看看这一桌菜,四五百,还不算烟酒,加起来六七百。要是自己买菜做,一桌也就100多。你送来,我送去。我们都想着赚钱,那最后钱不都让卖菜的开饭店的赚了么?看这一桌酒菜,我们送的礼已经吃了一半,下次他送你再吃一半。我们的钱都是这样被吃完的,靠这个赚钱,做白日梦!”一位老者分析得头头是道。

众人恍然大悟。


送礼已成了压在镇上身上一座沉重的大山,新来的镇领导明察秋毫。上任第一把火便是“狠抓奢侈浪费,严禁无端请客送礼。”

此政策一出,有财镇群众给予热烈欢迎。这放在他们心里好多年想说不敢说的话终于被镇长说了出来,大家都长嘘一口气。

可没过了多久,镇上又闹开了。商店大面积生意冷清,饭店大面积关门,服务员普遍失业。乡镇GDP严重下滑,虽然人民压力比以前小了很多,可大家都挣不到钱了。因为,没人消费了。小镇人民不舍得吃喝,不舍得玩不舍得穿。虽说攒了钱,可乡镇经济陷入了死胡同。

这下可愁坏了镇长。更奇怪的是,这段时间乡镇的结婚率急剧降低,出生率也急剧降低。大家都不赶在这个点生孩子了。毕竟,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要是政策松了,可不好意思再补一次,礼钱收不回来了。

慢慢,越来越多的商店老板还有要急着结婚的人们急了,跑到镇长办公室严正警告镇长:“严禁奢侈风是中央提出制约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的,政府无权管老百姓私人的事。礼尚往来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是不兴送礼了,那人情多淡呀,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看到情况一下子被抬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镇长也害怕再这样下去,乡镇经济有可能在自己任内出现严重倒退,到时候自己乌纱帽也保不住了。只好一声号令,禁令解除。

从此,小镇又恢复了生机。人们又是一团和气,表面欢喜。

3. 

小宇从外面回来,街上又有一个同龄人要结婚,在一个酒桌上曾喝过酒,算不上相识。过几日也要结婚,对面自小长大的兄弟说:“走,我们去看看新房。”

小宇说:“算了,你去吧。过些天你结婚,现在去了马上就收回来了,我这还早,今天去看一下不打紧,过几天又是几百块钱要从口袋里飞了。又不是同学朋友,我还是在家坐着,哪儿都不去。”

小宇大叹此陋习:“活着只为送礼,太可悲。”

爸爸听了说:“送礼是为了活着,更可悲。还说呢,年底任务,赶紧给带个女朋友回来,这么多年了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不送礼,人字不就倒了?人家才不管你之前送过多少次,只要你一次忘了,都前功尽弃。你看咱家俩男孩,再坚持坚持,等你们都结婚了,我们也就少送些了。”

“你这想法太龌龊了,难道结婚就是为了赚钱么?”

“你这兔崽子,咱可以不赚钱,可起码不能老亏钱呀。想想你这些年,给家里寄过一毛钱没有,普通人的礼不给,你那些老同学的礼不都是我们给你垫着嘞,要不然你这大学生的面子往哪儿搁?”

小宇沉默无言。


可是,难道送礼就真的有人情味了么?这仅存的一点人情味也在一次次送礼的研磨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吧。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再多的金钱都是徒劳无功。世情暖,人情淡。

镇上的人呐,都是孤独的,也是盲目的。

大家,只为活着。


后记:

这几年每回一次老家,很少在家吃饭。小镇上都是亲戚朋友,从山里的亲戚们也陆陆续续搬到了镇上,父亲又是老师,因为毛笔字写得好经常被叫去给人记礼单,还有教育单位的一批同事,备受尊重的副产品便是人情多。

有时候一天能送几份礼,去吃饭了主家才能销礼单,要不就托熟人一遍一遍地喊,直到你不好意思,这才算是礼尚往来。最后送几个红鸡蛋,瓜子和糖就算还礼了。疯狂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弟弟和我要兵分四路去吃饭。

农民苦,苦不在房子车子读书养老,苦在一个人情和面子。想想小的时候,只有结婚生子,老人去世大家才送礼。结婚生子大家热热闹闹地庆祝,主家杀猪宰鸡,买菜架灶,亲戚朋友们都来帮忙洗菜切菜端盘,都是自家人忙活,花不了几个钱。亲戚朋友邻居们有钱的拿个10块20块的,大家也不嫌少,50,100块的也不嫌多,家家量力而为,互不攀比,实在没钱的拿一框油条,下面放点白面,加一块好看的布就行了。

至于老人去世,也是一切从简,来者即客,只要真情实意的,不管钱财多寡,连流浪汉都可以上桌吃饭。

那时候,日子虽然清苦,可人情是暖的。可不知不觉,生活条件好了,人却越来越疏远了。自己长大了,同学们也陆陆续续结婚,还有朋友们,有时候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选择。如何送礼,谁该送多少。面临的关系越多,越复杂,越该认真思考下,我们为什么送礼?

在家期间,根据镇上的送礼之风,写了一篇小说,名为《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