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时间的秩序》时间是什么?过去,现在,将来,这是我们理解的线性的时间观。我们有统一的世界时间,地球被划分成不同时区,我在北京跑一公里需要5分钟,在重庆跑一公里也需要5分钟。书本结构是先崩塌传统时间概念,然后再慢慢拼装回传统的时间概念。第一部分是对传统的时间观颠覆,时间不是统一的,准确的说空间中每一点都不同(山顶的时间走得快一些,山脚走得慢一些)。因此时间是分立的,非连续的。时间的特性是不可逆,杯子打碎了无法恢复,石头会落到地面,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热永远只能由热处转到冷处,即热能无法回收,不可逆如同时间一样,这里时间问题被转到了热量上),这里带出了一个概念熵,熵是衡量模糊的量,所谓模糊度是我们视角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用宏观的视野去观察,体验,对于微观世界我们是无知的,而我们描述世界用的宏观视角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宏观变量,其他的变量被我们模糊无视掉了(蝴蝶效应?),这个模糊的度(或者混乱程度)就是熵(熵不是主观任意的量,它是个相对量,像速度)。世界运转不是因为能量,而是一个低熵到高熵的过程(由热到冷,一个热光子与十个冷光子具有相同的能量,但一个热光子比十个冷光子具有的熵更少,概率上一个比十个稳定),即宇宙中的一切,都倾向于从有序(低熵)变为无序(高熵),是一个熵增过程(最后都会毁灭),至于为什么过去是低熵,这还是取决于我们模糊世界的方式和视角,取决于我们与哪些变量(变量遵循概率法则)互相作用,我们决定了特殊的宏观描述(也许没有反映出世界的准确状态)。我们现有的这一套物理系统(宇宙中有无数物理系统)也是通过概率游戏和庞大数字,某些变量在过去刚好呈现特殊值,我们刚好属于它,从而孕育了生命(中彩票)。作者提醒,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的视角(就是我们对可观测的世界做出的每个描述中都存在的要素),我们一直从内部观察宇宙(局限性,如在以前我们仅凭视觉以为是天空在旋转),熵增也许只是视角的效应。在这个层面你会发现世界不再是物的世界,世界是事件的集合,它只有发生,过程,无法在时间中永恒。而人也不是物体,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维特根斯坦: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海德格尔:此在在世显示自身),尽管无法永恒,但这过程却会留下过去的痕迹(只要这是在有热量的世界,一切就不可逆,就会留下痕迹。在没有热量的世界,一切都会有弹性的回弹,不留痕迹)。大量过去的痕迹就产生了“过去”,“过去”的事件是未来事件的原因,这样的因果逻辑就在大脑里计算出来,但在纯粹的力学系统中,由因果关系确定的过去未来并不存在。因此因果关系,记忆,痕迹,世界以及发生的历史,都只是一种视角的结果。既然是视角的结果,就要回到人自身。每个人都是复杂的过程,反映着世界,世界在每个人那里得到映现。我们接收感官刺激,不停加工信息,产生行为,如给万物命名,概念就是在连续加工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引发的。每个人并不是作为一个孤零零的主体存在,关于人,社会里的每一个概念,都是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自己”的概念,不过是我们从同类那里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像(“你”就是你周围的世界,原生家庭?)。记忆(是痕迹的集合),让我们的意识成为可能,因为记忆我们才能听到一首完整的歌,而不是一个音符,时间从物理时间中区分出一个内在时间意识,因为事物不仅与客观世界有关,也与主体的认识方式有关。大脑的记忆和预期构成了现实,使时间之流成为可能,时间同样也是痛苦的来源,生老病死是苦,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亦是苦。时间即苦。但了解时间的“本质”后,这样的痛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化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