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特劳特中国全球总裁、全球董事长邓德隆先生在第十九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分享的与价值投资有关的文章:《价值投资终极之问:你凭什么被世人记住?》直接指出:价值投资者必须先了解决定企业成败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论坛上,邓德隆先生以瓜子二手车直卖网、中式快餐领先老乡鸡为例,指出企业需要先在用户端动脑筋,以此决定供应端(也就是企业端)的各类运营与创新。而在价值投资方面,邓德隆先生指出:价值投资就是投一个强大的定位。
而随即点出:定位的本质就在于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用户端才会给我们留有一席之地,你希望企业凭什么被世人记住,用一个词写出来。只有当你为社会创造的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价值时,用户才会给你一个词来代表你独特的成就。如可乐代表可口可乐,剃须刀代表吉列。
分享虽短,但仍发人深思。回到标题:企业终极之问:你凭什么被顾客选择?
1、还得先说我是谁
我是谁?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既是个哲学问题又是个商业问题。哲学层面来看,是解释自身存在的意义,为个人、为家人或者为了单纯的灵魂;商业层面来看,是要解决在大多数经济领域已经市场化大势下的价值交换一事,你可以为其他人提供什么类型的价值。这种价值又可以换得什么价格。
我是谁很多时候是在你可以为他人提供特定价值时,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单纯的从内部出发,强调“我怎么怎么样”作用不大,重要的是潜在客户、潜在伙伴、潜在关注者认为你怎么样。
上面提到的瓜子二手车直卖网、老乡鸡、可口可乐、吉列剃须刀相对比较清晰。在潜在用户那里,一提到这些品牌名,大概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然而对大多数企业或者个人(迷你企业)来说,这种清晰的印象往往很难拥有。
2、品牌延伸既刺激又危险
大多数企业都在做着品牌延伸的事。两位定位之父特劳特与里斯先生在《定位》一书用来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各类企业的品牌延伸。究其本质则是:大多数企业试图通过一个品牌名拓展多类产品获得业绩增长(无论原有产品服务盈利能力如何)。
如题所言,延伸的刺激之处在于从内部出发:原来的这个名字已经有一定的顾客认知基础,再拓展一些产品类别,比推广一个新品牌可能来得更快。有时候市场上的一点反应能够给企业带来继续投入的信心(短暂的销售刺激)。如前些年火了一段时间的恒大冰泉,刚开始是有些人买来尝试,但不差钱的许老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个产品推起来,以低价转让他人草草收场。
品牌是不是不可以延伸呢?并不完全是,尤其是在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竞争对手相对薄弱、竞争不充分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延伸来获得市场的选择。类似的事情较多的发生在To B的行业,如广告行业、营销咨询服务行业。
在大部分竞争已经完全充分,竞争极度激烈如快消品、互联网领域,企业需要能够清晰的界定自己:我是谁?我能为顾客提供什么类型的价值?和竞争对手比,又有何种可以强化顾客选择的信心?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把市场比作一个企业,参与竞争的各个主体比作为独立的员工。公司越大,对特定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高。以华为这家公司为例,其对特定人才的要求和筛选机制远远高于大多数普通公司。如小伙伴在《
深度解读《21世纪的定位》全球化互联网化下的竞争突围原则》一文中提到企业面临的市场越大,企业越需要专业化。如同个人所在的公司越大,越需要更高的专业能力。
在参与市场竞争面前,企业和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企业为了持续生存、发展不断提升供应产品服务的质量,向外拓展顾客;而个人则不断地提升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通过贡献于特定组织(间接的服务顾客)得到市场认可(企业支付的薪资以及各类福利)。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提到分工对于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全球化浪潮催生了更多的产业分工,为大多数企业、个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机会。这点在制造行业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在制造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东莞(世界工厂)。在东莞的大部分乡镇,如东莞长安已成为智能手机特色镇,以造纸产业为特色的中堂镇,以纺织为特色的大朗镇。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市场对每个参与者(企业或者个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适者永生、不适难存。
3、品类开创以及聚焦能力
前面提到的分工更多的是企业或者个人承担(至少在特定阶段)的经济角色。延伸来看,在具体行动方面:则对应着我们要找到可以聚焦(至少保持足够的时间)的产品、服务类别。
企业是否有机会开创一个新品类?
个人是否愿意另辟蹊径,往未被探索的知识领域挖掘?
在有了上述机会之后,企业或者个人能否持续专注?
面提到的分工更多的是企业或者个人承担(至少在特定阶段)的经济角色。延伸来看,在具体行动方面:则对应着我们要找到可以聚焦(至少保持足够的时间)的产品、服务类别。
在最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于是就在多个工作类别之间尝试再尝试,外贸、翻译、销售、培训、营销、咨询。直至2015年开始对过往做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才发现:
1、企业的发展同个人发展太过相似,无不遵循相似的商业规律,能力、机会以及平台(类企业平台);
2、企业和个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企业是个人的放大版,个人是企业的迷你版;
3、没有特定方向的足够积累,很难形成专业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是为他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关键要素。
在那段时间,也开始接触一些实践特劳特与里斯定位思想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为一些企业提供品牌战略落地(基于战略定位的系统运营)方面的工作。
在随后实践传播定位思想以来,也发现:虽然有不少企业开始接触学习这门竞争学科,但大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多时候:
1、比较局限于特定广告语的修正,也有不少定位学友、咨询公司为此着迷;
2、重视单一传播动作胜过顾客触点体验的系统优化;
3、太过重视外部而忽视内部运营优化,内部教育严重不足;
4、过多追求品类开创,却忽视了时机的重要性,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开创新品类(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5、部分已经做出产品、服务创新的企业缺乏系统化品类构建能力,只是在做产品;
6、极度缺乏传播意识和能力,很多时候企业家有传播意识,却无奈团队无法有效执行。
或许还是那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第一太美好,但大多数人想的太简单,以为喊一句领导者、喊一句专家就能冲出阵来。这类商业梦想很多人都有,有的开出了商业玩笑。天下熙攘利来利往。商业世界诱惑太多,企业家也自觉机会不少。
360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机会成为所在品类的代表品牌,聚焦当下品类,对组织来一场由外而内的系统优化,做持续的知识积累或许胜过外部的任何机会。
企业凭什么能够获得顾客选择,而个人为什么能够得到某个工作,赢得服务公司的认可?这绝对不是大多数人所谓的一个口号,一个广告语。大多数顾客、公司更需要的是企业或者个人的真实交付能力。
总结来说,企业或者个人需要围绕特定价值点(现有阶段以及可能阶段的分析),系统优化。我们能否走完从“接触顾客到转化顾客、与顾客建立联系再到得到顾客的认可、点赞和推荐 ”这个流程,决定了我们到底能不能被潜在顾客持续选择,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持续地获得顾客。
做好品牌不易,且学且做且总结!
推荐阅读:
1、调动心智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冯卫东:掌握这4个要点,助你取一个一本万利的品牌名
3、企业投放广告前需要清楚的5个关键点!强烈推荐!!
4、我们到底该以怎样正确的方式打开方法论!
5、90%的企业都忽视了设计的战略价值
6、首次全方位系统披露定位理论如何指导品牌落地内容传播
7、50年的定位历程告诉你这场正在蓬勃发展的定位运动
8、B2B品牌如何高效运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