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南京跟岗学习日志(七)

            童漫来效颦,还家惊十邻         

——自评一年级童漫作文《咋回事儿呢》有感

                        熊思敏/文 2019.3.25

                                  缘起童漫

        今天我们进行了第二节的童漫作文实操,实操的内容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老童新上”,指上回第一节的实操内容,但经过自己的反思沉淀后,进行二次修改,再去别的班重上,务求达到“慢工出细火”的目的,上出精品,上出质量;第二种是“新童新授”,指选择新的内容,在之前上课的反思中汲取精华,把总结的经验用到新授内容上,以求巩固方法运用的目的,上出创意,上出风格。前面提到我们是两两组合搭配,我跟伙伴李万宜老师搭到了一起,她选择了第一种形式,而我选择了第二种。                           

                                    精承备课

        接上回首次童漫实操的经验及反思,本次备课我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给画中角色起个好玩的名字;不说“图片、图画、漫画”等字眼,要进入场景,代入人物角色中去;练说要注重使用关联词来提炼、精简语言;表演时先让孩子交代角色,表演的目的要呈现层次性。吸收以上的精华,于是我将本课设计了以下三大板块:     

一、  从词入手,循序渐进。

(一)游戏导入重“发现”

(二)用“又XX又XX”描述果子

(三)用“那么……那么”描述树

(四)用“如果……就”描述猫咪的心底话

二、  包袱一抖,活化人物。

(一)抓大灰狼的动作

(二)创设事件的场景

三、包袱二抖,意犹未尽。

(一)猜猫咪心里的打算

(二)揭示结局                     

                                    转位思考

        今天我从自己的课和李老师的课中,均有不同的收获,让我对童漫作文的操作有了进一步的启发:

        一、  低段图片不宜多。我本认为四格漫画一定要全部都得教完,第一次实操我没有教完,我先是认为是自己的设计不够精简,时间不够。第二次备新课时,我也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预估自己上课的时间会不够。所以请教了学员伙伴阮肖君老师,她一矢中的评论,让我发现了原来低段,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只要讲透知识点,掌握一种方法或技巧就行了,这就是“一课一得”,不需要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说全部图片都得教完讲完。

        二、  图片顺序可随意。本次备课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困住了,我受到了图片序号的干扰,潜意识地认为一定要按标识的序号进行新授。其实不以为然,就本节课为例,如果按第一格图去说,那么后面的情节就顺理成章地能被孩子猜到了,这不符合童漫作文“抖包袱”的特点,所以我中途改变策略,我尝试从第二格漫画进行新授,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小猫咪摘苹果和猫兔赛摘的情节,然后来个大逆转。而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抖包袱”的效果。

        三、  保护儿童纯真观。在我执教第二格漫画时,我原来想引向“猫兔赛摘”的情节,结果有孩子汇报成“小猫咪去兔子家偷摘果子”,有的汇报成“兔子放学赶紧往家跑,摘苹果为了做苹果派给小猫咪吃”;在李老师执教时,本想引向神奇猫受到了恶果,老鼠嘚瑟起来,熟不知个别孩子汇报成“当神气猫妈妈回到家,发现它玩火时教训了它一顿”。从儿童的反馈里,我看到了他们的纯真和善良,没有了成人的复杂,所以作为教者也不必过于干扰,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天马行空吧。比如今天李老师在授课时,个别孩子认为“神奇猫和小老鼠他俩可能是一对好朋友”,然而李老师提出了这么一句质疑“神奇猫和小老鼠真的是一对好朋友吗?它们有可能吗?”此处,我认为如果这么教不知道是否可行:“是啊,它们也许有这样的可能。”如此,可能更能保护好宝贝们的童心未泯,也没有给猫和老鼠是否是一对好朋友下定义。

        四、  还原画面真实感。我一直在探讨,如何将每位儿童融入到角色,真正地回到当下的场景,成为主人公。我认为可以这么操作:1.让学生动起来。比如摘苹果,可让学生表演“摘”;比如用“那么……那么”描述树时,可加上动作,边说边做;比如演对话,可让孩子参与演,从而融入角色;比如李老师执教时,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扇风”的动作,特别是把程度升级,越扇越大,营造那种紧张的氛围。2.多用“我”来描述。我是小猫咪,这时我心里想……;我是大灰狼,此时我大声叫……。

        五、  教学容量不贪嗔。观赏了学员伙伴李老师的课,非常精简,清爽,一格图就教一个点,不贪嗔。而且每一格画都会渗透上一个知识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最后出示四格图,孩子能简单地说出一个故事,回归整体。而这点也恰好是我忽略的,我缺少了这画龙点睛之笔,我教的目的没有聚焦在总体目标上,而且信息容量大,第一格图就教了四个点,过于贪嗔,有“填充鸭子”之感,这点我要向李老师好好学习。                       

                                  融合童漫

        越来越发觉当下很重要,教不好目前的,又谈何往后的?所以今天的思考让我对最近备的《猫先生荡秋千》思路作出了一点改变,现在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下一步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一、  题目陈旧,不具备新意。

二、  从词教起,不贪嗔复杂。

三、  下水示范,不顺意设计。

四、  创设人物,不苍白教学。

五、  充足铺垫,不轻描抖包。

        两节童漫课,我们十位学员在探讨的过程中碰撞出不少火花,所谓“教学相长”,意指学生与老师在学习中互相获取知识和启发。借用这个词,我尝试创造一个新词叫“评听相长”,意指学员与学员间在备课、评课、听课过程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而这些火花是靠童漫作文点燃的,却惊艳了我们十位学员的思维。笔者仅以此文为引子,给大家提供一次有趣的深度讨论和思考,不知道我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晰,敬请各位笑之,指点我继续进步,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期南京跟岗学习日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