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外国语学院通讯员:孙一铭)夏天,地摊经济和天气一起升温。

蒸腾的暑气、翻滚的汤底、翻炒的香味、挨挤的街巷……在叫卖声的此起彼伏中,在光与影的陆离变化中,地摊经济重启,氤氲出了最温暖、最亲切的人间烟火气。

地摊经济的复苏,就如细雨,能够润及小微商户、普通民众;又如春风,吹拂了就业,也给消费带去了生机。今年3月份,成都市率先为地摊经济松绑,2个月来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

8月7日,湘潭大学赴各地区地摊经济兴起地社会调研团成员孙一铭来到张家界市慈利县荷花路进行探访。“这西瓜很甜的,才1块钱一斤,来一个不?”坐在满载水果的小货车旁,王女士努力招呼着过往行人。早上6点出摊,一天下来她已经移动了多个点位出摊,荷花路是她的最后一个岗。

今年50岁的王女士之前是一位全职主妇,三年前为了补贴家用便花几千元购置了一辆小货车,做起了流动商贩。“好处是门槛低、好出手,难的就是免不了和城管打游击。” 王女士感叹。

今年4月,家里三个多月没收入,王女士实在宅不住了,再次出摊。但意外的是,王女士发现没人赶她了。“疫情原因,允许摆摊了。”从同行处确定了这个消息,王女士专门跑去小市场买了个塑料凳。“过去出摊,一天也不敢坐一下。无论摊位摆在哪里,都要做好随时离开的准备。现在有了政策,心里踏实多了”。

当被询问到疫情期间摆摊最大的感受时,王女士有些动情:“感触最大的就是人烟和人情。之前宅在家里,都没有感觉到人气儿。曾经那么热闹的街道,突然无声了,很不习惯。以往为了市容,城管很严格,现在虽说也管,但疫情下大家生活都不易,也互相体谅得多。”

地摊一直是古今许多走投无路的人最后的谋生方式,不论是易中天三国管理学里卖草席的刘皇,还是水浒里欧杀牛二卖刀的青面兽,湖南乡下来北京摆摊刻章的齐大师。

往时,地摊经济是边缘经济,很多人认为摆地摊“难登大雅之堂”。而如今,地摊经济凭借自身的特质优势,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群众度过了疫情难关。

寻根溯源,地摊经济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就已出现,神农氏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宋代那时的“夜市”很兴旺,宋初时,宋太祖就曾专门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都的夜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种风味小吃,有卖南食的,有卖北食的。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称,“ 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斌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

人们追求的烟火气,是深夜舌尖绽放的美味,是得闲唾手可得的便利,是保持鲜活热闹的城乡街巷。无论城市如何挤压,无论疫情影响多漫长,烟火气就像是扎了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国经济的韧性,大抵就藏在这样不起眼的烟火气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