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和家人来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
真的好壮观。
伊河的两岸,特别是西边一千多米长的山崖上雕刻了大大小小的佛像,据导游说得超过十万多尊。
这是从一千五百年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潜心雕凿的。
从“拓跋”这个姓氏来看就感觉这是一个少数民族,他的母亲是李夫人,当他被立为太子时,按照北魏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就没了妈。
等到他执政后就立即废除鲜卑族的这些旧风俗,全面进行汉化改革,汉语代替鲜卑语,汉服代替鲜卑服,从现在的大同迁都来洛阳,然后雕石窟修行。
从此,洛阳除了“牡丹花”还有“龙门石窟”。
雕石窟这事情上瘾,一雕就雕了四百多年
北魏完了就是东魏和西魏,然后就是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多个时期。
龙门石窟前前后后搞了四百多年,先把河西颗粒状灰岩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全都开发了。
然后就不断地向两边拓展,有钱就大搞,没钱就小搞,就是不停地传承和发展佛教雕刻事业。
社会各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出力的可能有工钱,把整个山体都给雕刻满了,蔚为壮观。
最大的佛像十七米高,武则天捐的
这里最牛的石窟是唐代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相传是武则天省下的两万贯脂粉钱赞助,结果雕出来的佛怎么看都像武则天。
由于钱给的充裕,这座佛像雕工非常细腻,面形也丰润,双耳近两米长,通体超过了十七米,呈现和谐圆满状。
佛像高耸需仰视,令人敬而不畏,就像佛祖化身成为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大妈款款而来,很有慈祥的感觉。
帝后礼佛图
在来到石窟的宾阳洞时,导游告诉我们这里被挖去盗走了两组浮雕,这就是“帝”和 “后”的两组礼佛图像,非常的珍贵。
这两组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现在如果想看的话得去美国的博物馆。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现在珍藏在纽约市艺术博物馆。
《文昭皇后礼佛图》现在珍藏在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这两件浮雕表现皇帝和皇后两批人员,各占三个版面,呈两边对称排列。
作品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中各人物的衣冠发式以及仪仗用具都佐证了当时孝文帝的汉化成果,这是国宝级的文物,理应归还。
还有一组备用的帝后礼佛图在巩县石窟
北魏时期的工匠精神状态好,工作都比较认真,他们深感这事意义重大,所以就同时雕刻了两套。
另一套就藏在这条河的下游60公里旁的巩县境内,现在这个地方叫巩义市石窟寺。
这是个县级市,隶属于郑州管辖,全河南经济总量同级排名第一。这些可能都是佛雕的保佑,目前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胜利来之不易,剪刀手来自三佛手印
我们来到宾阳北洞,看到正面的主壁佛像伸出了现代人victory的手势很是惊奇,难道佛祖的修行手印有这项内容吗。
摆一个姿势,调整好呼吸,气归丹田打坐。这时候右手举在胸前,掌心示人,伸直食指和中指并叉开。
这个佛像的母指已经风化掉了,这就成为考证的难题,没有风化之前,大母指是伸直状态还是窝在下面的。
如果大母指是窝在下面的,那就“胜利”了。
如果没有窝在下面,大母指被风化磨掉,那也“胜利”了。
龙门是块风水宝地,白居易在这里养老
古代的人就是会选地方,一帮风水先生绝对不是只吃干饭的,这地方是洛阳都城的郊区,有山有水没啥人。
白居易的祖父是巩县的县令,小小白出生在河南,打小刻苦学习,喜欢写诗颂词,练习过度导致口生疮,手磨茧,头发白,不亦乐乎。
他在这个地方做河南尹,非常喜欢龙门这个地方,捐钱重修了龙门东山的香山寺,号称自己为香山居士,凑了九个气味相投的人在这里扎堆养老。
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白居易
平常吃吃小酒写写诗,他活了75岁,其他几位同修者因为没钱养小妾活了100多岁。
写字的普遍活得长,最后是“胜利”者
白居易的那个时候75岁也算是高寿,古来稀了。
这主要是与他勤于写诗密切相关,用脑用手还得用口。
他年轻气盛时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晚年信佛写《花非花》朦胧中看不到自己大母指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看不到自己大母指翘起来的傲骄,胜利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