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your mama a llama?》竟成了分离焦虑的安抚故事

本文为2021年3月1日

亲子共读手记

有点流水

选择性阅读即可

手记点滴日常,思考引领行动

亲子共读手记 

《我的神奇马桶》

讲到高高的马桶画面时,看到了一个小鸟巢,两只小鸟嗷嗷待哺。我唱起了I'm so hungry I'm so hungry,停顿了一会想接下来该怎么唱?盼盼接上了一句fly fly fly yummy yummy I'm still hungry.小脑袋转的还挺快,按照毛毛虫里的歌曲模式,把crawl改编成fly,思路没问题。借着放学时盼盼憋不住想要尿尿的经历,我们又理解了生理上憋不住这个词,又拓展了场景太高的和太多的马桶都会让人觉得憋不住。

《Bath Country》

盼盼讲在幼儿园英语课上老师拿来了机器人,教大家机器人的英语。我给他找出了带机器人的绘本《Bath Country》。借着小汽车的口吻,盼盼提问刚刚封面页小女孩不是很爱洗澡吗,怎么又不爱洗澡了呢?我尝试让他理解故事的顺序,小女孩不想洗澡是在开始时,到最后小女孩又洗不够。讲到河马时,书里的河马是hippo,盼盼来了一句河马不是hippopotamus(这就是重复和对比认知的学习吧)。边玩边读,“小汽车朋友们”还时不时的闲聊,挖机说“他和导弹车一边高,和老爷车同样的颜色”。

《Is your mama a llama?》

睡前,盼盼的入园担忧情绪又来了,我陪他聊天。后来我们钻到被窝里,他开始比划写数字,我也慢慢的引着他开始玩山洞游戏,接着我们顺利的开始了《Is your mama a llama》这本,担任Dave角色的盼盼问:“你妈妈去哪了,怎么找不着了?”我赶紧讲了原因和llama对妈妈的依恋,盼盼似乎很同情这种感受,很乐意帮llama去找妈妈。于是我们继续戏里找妈妈,盼盼带着llama去问不同的动物,去找妈妈。就这样玩着复习了这本书,又安抚了情绪。

我长大了想当妈妈

昨天幼儿园老师带小朋友们聊长大后的理想,边听着每个小朋友感人又有趣的想法,边满怀期待的等待我盼的出场,谁知我盼洪亮的一句“我长大了想当妈妈”竟逗得我捧腹大笑,爆笑之余心里又很不是滋味,我深知他对我的依恋。

今早,盼盼说他上幼儿园想我,担心被送去幼儿园。所以他也尝试了各种不去的办法,赖床不起、拉住妈妈胳膊,堵门、大哭、摸胳膊肘,路上用脚刹车(滑板车),下车往回走,到幼儿园门口拉车回走,挣脱老师不想被抱走,这应该是上幼儿园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我知道是因为他现在对分离有了越来越明显的体会,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有妈妈陪伴,也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不想分离。

老师抱走盼盼,我竟也没忍住哭了起来。路上,我慢慢地体察自己的情绪,我感受到了自己畏难的心理,我担心明天会更激烈,我担心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试着提醒自己理性看待,我想起了电影《修女也疯狂2》里狄乐丝鼓励临赛前想要退缩的孩子们“一遇到困难就逃避的话,一辈子都会逃避”。我心里那丝丝不忍心,突然变得更坚定,我知道这是盼盼要面临的第一个小困难,战胜分离带来的想念。我也需要变得坚强起来。

同时,我查阅了关于分离焦虑的一些专业解释。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亲人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状态,这样巨大的变化,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分离就会产生焦虑。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现象,它也有一定的周期。虽然每个孩子不一样,但分离焦虑自身有这样三个阶段。英国儿童心理学家John Bowlby把孩子们第一次上学的这个阶段分为反抗、失望、超脱三个小阶段。超脱阶段时,孩子就已经渐渐习惯分离,开始发现幼儿园的美好。我需要慢慢陪着我盼经历这些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Is your mama a llama?》竟成了分离焦虑的安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