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之道之男孩篇

我就想到哪说到哪吧。

今天中午,以前的学生家长带孩子来看我,一起吃饭的时候又免不了要聊聊孩子怎么带的问题。来的是两妯娌,丈夫都在国外做生意,长期以来都是她们独自抚养陪伴着孩子,丈夫偶尔回来看看,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我就生了些感慨,我们一起回忆,一起惊叹,再跟他们聊聊孩子和父亲的事。

我记得她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长得特别好看,很公主,穿漂亮的衣服,柔柔弱弱的,也文静怕羞。第一次带她们远足,在平坦的路上足足走了一天,回程很惨,最小的子琪不到六岁,脚后跟被漂亮的凉鞋磨破了皮,一路跛一路哭,后来被丹懿老师背在身上走,高大的男人身上除了背着一个,还挂着两三个抹眼泪的女孩,我在前面追赶看着将近二十个男孩子,不能被马路上的车碰到,两个大人带着32个孩子走得人仰马翻。

第二次直接带到梧桐山走溯溪的路。我特别感谢我们的课程,一周有一天的户外时间,也感谢那时我们就在梧桐山脚下上课。我一心想为孩子们选择崎岖难走的路,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娇养着长大,大人把道路上的险阻都给他们清除得干干净净,尽量都安排在安全平坦的道路上,他们既对困难和艰险一无所知,也对如何应对完全没有经验,更加没有办法凭空生出各种能力。而走在平坦的路上,你可以恍惚,可以心不在焉,甚至可以随手玩个手机,可以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脚下,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想办法,不需要克服任何困难。

但这肯定不是他们未来的人生路,哪有那么平坦的人生?但我们又不能赶鸭子上架让他们提早去面对生活的困难险阻,培养出他们的能力眼界和智慧。如果太早接触社会的这些,可能心性是坚韧了,心态却可能变得阴暗偏激或悲观。

所以,溯溪这个运动太好了。全过程需要专心注意脚下,全过程要保持精确的判断,要关注环境,要对自己的身体及能力的匹配程度有清醒的意识和判断,要有困难的解决方案,要有胆量,要有勇气,要团队合作,要有互助精神,要有安全意识,最终成功达成后又会有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这对孩子的心性培养太重要了。

第一次溯溪也是惨不忍睹,其中四个女生一直落在最后,不知道多少次掉进水里,摔到腿脚,刮破胳膊,跟着丹懿老师一路哭一路爬。前面二十几个男生女生,也是状况百出,有一路要回家找妈妈的,有一直勇猛的,有停到哪里就不肯走的,他们之前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孩子不能让他们一味逞强孤勇,要学会照顾整个队伍,要帮助尚且可以一搏的较弱的孩子,有的要鼓励,有的要安慰,有的甚至要搀扶,我前前后后疲于奔命去各处处理险情。

第二次,第三次,到第四次的时候,我已经跟不上他们了,已经各个都变成了猴子。队伍开始分成小组,他们学会了负责任,学会了组织,学会了分配,在之后甚至更难的户外活动,我都变成了最悠闲的,永远只需要关照自己的老胳膊老腿不要散架就好了。

两个妈妈分享他们过年回家跟其他孩子相处的场面,女孩子一定要去丛林穿越,他们两个娃娃如猴子一样,轻松,从容,淡定,快速,而一起玩的家乡的几个男孩子,身体高高大大,看上去也算强壮,但是就是犹豫不决,笨拙的,害怕抗拒的,中途因为困难放弃的。女孩子妈妈说,看着他们的恐惧和放弃,我太感谢过去几年华德福的岁月了。

我说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的男孩子娘了弱了没骨气了,要看看自己是怎么把男孩子带大的。圈在家里写作业,坐车上补习班,回家不让出门,节假日到处奔波上课。他们除了知道学习上的事,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没有机会接受我们小时候和我们的孩子的这份锻炼和捶打了。

想想那个画面,一个孩子在前面狂奔,一个妈妈举着棍子在后面穷追,一群孩子在外面捉迷藏,玩各种游戏,官兵捉贼啊,打沙包啊,爬高上低啊,掏鸟窝啊,身体锻炼了,社交活跃了,困难克服了,心性强大了。以后长大了,人生还有啥过不去的坎?未来更能看到他们的好。他们自小的活动就充满挑战、困难,自小就得学会面对,要想办法,要找方法,要会组织,要找位置,要斗智斗勇,要有强悍的神经。这样锻炼出来的孩子,以后碰到任何艰难险阻,就会条件反射一样去寻找解决方案,去想办法克服困难,这已经变成了他们骨血里的东西。怎么可能还会因为一次挫折一次痛苦就放弃生命或拒绝出发?而且他们都会很快在困难中找到出路和方案,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太有帮助了。

男孩子,就要活出男孩子的样子。爸爸的陪伴太重要了。尤其五岁之后,妈妈要渐渐淡出,爸爸要肩负重任。一般只有妈妈和老人呵护着长大的男孩子,当然也可以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人,但他们身上仿佛就缺了些血性的东西,感觉不那么爷们,不那么让人有踏实感。

我很感谢我的老公,他恰好不那么有事业心,恰好比较年轻,恰好很爱运动,恰好比较爷们,恰好深爱他的儿子。在家的时候,我老公是万事不管,儿子的吃喝拉撒睡一概不闻不问;但是一旦出门(我们每周末都外出),就全程照顾陪伴儿子。只要儿子有想走的路,想翻的山,想越的坎,想冒的险,就莫不从命。还有一点,他比我还心细还谨慎。既胆大又谨慎,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他热爱篮球运动,我儿从会爬开始,就在球场旁看他爸打篮球,再大一点,就举着小球自己投,运动是爷俩的基本交流模式。再长大,除了在篮球场足球场互虐之外,还会互相扭打,之前都是爸爸控制着力度搞定儿子,等到儿子跟爸爸一样高,老子竭尽全力,最终被儿子摁在床上不能动弹,父子的较量就圆满告终。如今儿子已经俯视老爸,在力量中给自己定了位,找到了位置,获得了自信,基本完成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

男孩子的扭打非常重要,雄性的力量需要这样的比拼和展现。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基本不允许孩子们之间有打架扭打了。可是所有的动物还会有,以前我家狗子下了六只小狗,它们日日扭打在一起,一个个身强体壮,健健康康,活活泼泼的。

之前我们班男生很多,身体上的碰撞非常之多,抡胳膊踢飞脚的比比皆是。我给他们规定了几个原则:

1.双方自愿。2.一方喊停,另一方必须停止。3.不得攻击颈部以上位置,包括勒脖子,不小心碰到,立刻停止,再战。4.不得使用身体外的任何东西。5.不得多打一,只能单挑。6.在草地上,空旷的地方。场所要清理,注意石头玻璃木棍钉子。7.最好有老师在场。

他们开始还会偶尔违规,违规者停止和同学玩耍一天,在教室里劳动。慢慢的他们都可以遵守规则。拳脚重的也会克制,打出情绪来能及时止损,有人受伤或哭了,立刻请老师处理。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惠州常驻农耕,每天早上晨练的时候,我们会到东江边的大草地上开辟战场。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小孩去跟男老师对抗摔跤,或者是两个男孩单挑摔跤,我们做裁判。男孩子们各个大汗淋漓,神清气爽,开心的不得了。

我们班里同学的关系和感情都非常好,气氛也特别好,身上没有戾气,怨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男孩子是友谊第一,打斗第二,霸凌的现象完全没有,各个像个小男子汉。后来各自分散到其他学校,基本在社交上都得体自如,友爱温暖,很善于处理各种事件。

和我儿一起长大的孩子有十几个,大多男孩,我们也是经常一起活动。只要有难路险途,必是我儿和他爸一马当先,经常是下边一群大人孩子,仰望我儿和他爸在各种险处爬行。有的是孩子很向往,爸爸不肯陪,久而久之,孩子就放弃了;有的是孩子怎么鼓励催逼也不敢尝试,有的是开始兴致勃勃,但到碰到险阻时就会放弃回来。现在他们都渐渐长大,我儿虽未见比其他人出色几分,但是我对他的人生总有一份信心,就是他会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不会畏惧艰难险阻。他自小养出的野性和自信,会陪伴他一生。他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敏捷了身手,强壮了魂灵。

如果没有爸爸陪伴怎么办?如果孩子只喜欢宅在家里,不好任何运动怎么办?两位家长问我。

我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前闹得很僵,孩子转入体制内读书半年后便不肯去学校,他妈焦头烂额之时正好看到有一个带着青少年去青海西藏登山徒步的夏令营,要一个月时间,他俩正好都不想管孩子,也无力管他,于是他被送了过去。一个月后回来,孩子爱上了登山,整个人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跟着这个户外小组,在节假日走遍祖国大好河山。人变的开朗阳光了,越来越有担当,像个男子汉了,也愉快地返校读书。(至少十一二岁以上)

对男孩子来讲,宅在家里,没有一两项运动爱好简直太危险了。青春期所有的情绪冲动没有一个这样充满荷尔蒙的出口,将是怎样的一种压抑和憋屈甚至愤怒呢?

宅不宅,自然跟他小时候谁带、怎么带有关,往外带的多,活动多,看的多,模仿多,自然就会有运动爱好。如果实在没有,大了就可以看看体育节目,各种比赛。我哥自小身体不大好,比较瘦弱,经常生病,我爸小时候只顾着逃荒了,又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两个人都不太擅长体育运动,但是我哥看各种比赛,他长大后可以不打不踢,但是所有运动他可以当教练当裁判,讲起各种运动员都如数家珍。也喜欢户外的各种活动,不会宅在家里。有人带孩子运动固然好,没有就去结交爱运动的孩子,鼓励他们大胆地出门。

男孩子,特殊的荷尔蒙,他们需要运动,需要冲撞,需要挑战,惟有运动和读书或者艺术,可以在他们生命中每一次晦暗的时刻里像阳光一样指引出路和出口。比如青春期,比如紧张的升学压力。女孩子略有不同,她们会婉约向内,可以是爱上一种乐器,喜欢读书和写作,喜欢绘画等等,让她们在学习社交的压力下找到生存喘息的空间。

人太需要空隙和空间了。

我妈过来以后,她要按时吃饭按时做一些事情,她即使已经无比的宽容和自力更生,我也经常有被逼到没有空间喘息的压迫感。比如她会催你看时间,要做饭了,如果两遍叫了你没动,她立刻自己就亲自动手,我说她年龄大了,不要做,于是她的亲自动手就给了我很大的压迫感。凡事,她只要催过两次以上,不论是为我好还是让我干活,我立刻心理就产生紧张和压力,接着情绪就反应出烦躁和不耐烦。我们做事的时候,她如果在旁边盯着,有时就忍不住要发表一下意见,尽管非常温和,好像都是建议,我就觉得我似乎被一个警察在监视着。我今天跟她作揖,我说你去看电视吧,别看着我,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感觉有个监工一直盯着我。我知道我为啥有这个毛病,这是应激反应。小时候我们是这样长大的。尽管她现在已经非常慈祥,是个特别宽容大度的老太太了。但是她和大部分父母一样的语言行为模式还是给我留下了终生的条件反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我们小时候,父母已经是管的极少的了,有非常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可你看看现在。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有多少双眼睛在全方位无缝隙地盯着?长期处于这种紧张和压力的有多少,有多久?他们的心脏会不会一直绷着,心理是不是有阴影,会不会形成紧张的条件反射?生命总是这样紧张,没有喘息的空间,哪有快乐可言?人人都想逃,可孩子们能逃到哪里去?他们在小的时候是无力反抗,无力表达,或者表达也没有成效的。于是就一直压抑,一直控制这种情绪,一直被这种烦躁和不耐烦折磨着。再碰到点什么事?不会一下子想不开?抑郁压抑烦躁了那么久?有谁体谅过?关心过?考虑过?在意过?思考过?

这一扯又扯到了其他 今天暂且如此吧。


我说的都是经验之谈,不纯是老师的角度,更多的是一个一直在探寻教养之道的妈妈的角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之道之男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