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启示录:面对校园霸凌,绝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每一个人而鸣。

由于宣发不足,极少人知道《少年的你》何时上映的。

但应了那句俗语,是金子总会发光——《少年的你》从低调上映伊始,就如同病毒一般,立刻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开启了现象级的刷屏。

首日票房一举突破2亿,猫眼评分9.7,一向“较真”的豆瓣竟也打了8.4的高分。

图片发自App

票房、口碑双飞,外加四字弟的演技在线无疑给了广大粉丝以惊喜。

图片发自App

不过,我认为,这部电影的话题性和成功绝非简单来源于流量明星的加持,它的成功是有内在核心的:

这部电影除了没有成为这几年堕胎青春、矫情青春电影的附庸,更在于:它敢直面当今校园中最为幽暗、敏感、沉重的题材——校园霸凌;并且将它摆在了手术台上的聚光灯下,让大众剖析。

电影中,女主陈念及好友胡小蝶陆续被殴打、被言语攻击、被砸排球、被扒衣服录视频等,场景中的画面压抑而沉重,令人揪心。

看完电影后,我从狭道往外走,身旁有一对情侣在聊天,女的说了这么一句,我记得很清楚。她说:其实,我们好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于是我在网络上查了一下,发现腾讯曾经对3万6千多名受访者进行过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竟然有超过50%的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更有35.7%的受访者被别人“欺负”过。

图片发自App

这冰冷的数据令人胆寒和震惊,背后是一个事实,那就是校园霸凌的现象具有普遍性。

除了上面的数据,各类有关校园霸凌悲剧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

美国科罗拉多州10岁女孩戴维斯,因为长期被同学欺凌,无法忍受的她,最终选择在家中的衣柜内上吊自杀。

广西北海市某初中女孩,平时成绩特别优秀,因为遭到同学的言语和肢体霸凌,最终留下一封遗书,离开人世。
……

印象中,青葱校园应该是岁月静好,阳光明媚,你我步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听着虫鸣鸟叫,享受美妙时光的。

然而,现实却如此面目可憎。

图片发自App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曾就校园霸凌做过专题研究。

他们随机选择了近8000名人群样本,通过定期询问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质量等情况,对他们的成长过程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跟踪调查。

这项研究报告最终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

报告显示,童年时曾遭受过校园霸凌的人群,可能直到中年也依然有心理阴影。

图片发自App

此外,遭受霸凌频率较高的孩子即使在45岁时也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和风险。

甚至在40年之后,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持续影响。

这十分可怕。

在电影中,陈念问小北:如果人生重来,你还会这样选吗?

小北答道:我不希望有这样的如果,更不希望有这样的人生。

图片发自App

可是,谁愿意有这样的人生呢?

对于遭受过霸凌的孩子来说,遭受的不只是身体的伤害,更是无法熨平的心灵创伤。

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心灵,甚至给心灵带来创伤,并且伴随一生的,都堪比极坏的三观对人的影响,始作俑者一生都应承担责任。

网络曾流行过这样一则“小幽默”:

有科学家到了南极,碰到一群企鹅。科学家询问其中一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又问另一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也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问了许多企鹅,都说:“吃饭、睡觉、打豆豆。”后来,他碰到了一只小企鹅,也问同样的问题,小企鹅说:“吃饭、睡觉。”科学家问:“你怎么不打豆豆?”小企鹅说:“因为我就是豆豆。”

这则小笑话由来已久,听起来憨傻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然而细思极恐——竟从来没有人留意过:小企鹅豆豆也处于被霸凌的角色。

这么多年,无一人提出这样的质疑,都在哈哈一乐中一笑而过,极是讽刺。

图片发自App

最近,我看到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位牙买加妈妈知道儿子被同学霸凌后,对他的儿子说:你在外面被人打,就立刻打回去;如果不打回去,回家还要挨一顿揍。

我认为,牙买加妈妈的行为并非是野蛮的,也不是对孩子的溺爱,这是保护,是一种策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正如某伟人所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这里的“斗争”就是让我们在面对校园霸凌的时候,绝不逃避,绝不沉默,绝不示弱。

因为沉默和示弱换不来霸凌者的怜悯;相反,会让施暴者嗅到了血腥的快感。

所以,只有打破沉默,只有斗争,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求得出路,也才能“求团结”。

图片发自App


据导演曾国祥说,电影《少年的你》的题材灵感来源于他看过的一个新闻:一个女生被许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脚踢,而围观的人,却无动于衷。

在电影中,一开始霸凌者魏莱对胡小蝶只是冷嘲热讽,或者有意无意地撞一下,由于所有人的视而不见,霸凌行径一步一步升级,最终把胡小蝶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胡小蝶因此自杀,陈念指着围观者说:“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

可陈念不知道,她也曾是围观之一,在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楼自杀前,她问陈念,“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图片发自App

说到底,胡小蝶和陈念的一生都被校园霸凌毁掉了,可谁该为此负责?

我想起了6年前震惊全国的厦门BRT爆炸案,这个案件里,凶手在BRT上点燃汽油,烧死了40多名无辜乘客。

后来我无意中翻看到一段评论,很有感触,似乎也暗示了一些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辆被烧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人都不安全。所以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最后抄录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一篇著作《没人是一座孤岛》,与君共勉: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END—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的你》启示录:面对校园霸凌,绝不做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