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的不约而同

我想我会想念你,可是我才刚刚遇见你。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每天如此的循环往复一点点累计在夕阳之下,走过清晨,走过黄昏,走过有石子的小路,走过互诉衷肠的星空。时间真的好长好长,感谢人海之中的相遇,不计浅浅淡淡的转念得失。

在最近的这段时间里,感觉世界好小,很多时候都会与某些朋友不期而遇,发现自己的小习惯与偶像不约而同,与闺蜜收到同一条献爱心的短信,与相距甚远的同学“心照不宣”地谈论各种美食的名字来源……仿佛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丰盈美妙,舍下蜉蝣,仍有山海。在心里腾出了一个空间,容纳和理解你的焦虑、你的悲伤、你的脆弱、你的恐惧。

在微博上看见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三十岁的单身女性,她很优秀、独立、热衷生活与工作,在爱情之外的阅历足够让她对抗外界糟糕的声音,虽然仍然存有家人各种的催促,但已经足够自我享受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光。这时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发给了她这么一段话“以后你无论和谁在一起一定都会很幸福,因为你从来不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无权评论任何人的选择,但这确实是作为单身听到最美好的赞美了。《呼兰河传》中这样写,“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自先沉稳,而后爱人。“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没有永远。”

“走出你的舒适区,去感受,去接触奇迹发生的地方。感受尴尬,感受嘲笑,感受冒险。”如果非要抵达一个地方,我想选择阳光最盛的海滩,享受落尽天际的夕阳,享受清风,享受绵绵软软的细沙,享受那蔚蓝的壮阔,抬头的放空自我。

想把暗淡都留在冬夜,把明朗都放在外面。有人说人类与生俱来存在着两个相处方面的需求:一是依恋他人的安心感,二是独立自我的效能感。自我回想,从来没有毫无保留的去依恋他人,可能会有有关亲情或是友情的捕捉依赖,但自我独立的效能感却往往战胜了依恋。从来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人,也不爱去在意某些或许不好的言论,偶尔也会有放飞自我的懈怠,去享受每一段不一样的蜕变。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放下自己,也期待或许有一天能放下天地。

“最好的人生是这样的:既有敏感的灵魂,又有粗糙的神经;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沉静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经历了长夜,守到了黎明,穿行过黑暗,还相信阳光。带着强大的内心上路,脸上有谦和的笑容,一路看山看水,走走停停。”

原来看见一篇文章《现代人的关系是一种心碎的心照不宣》,现代人真的很难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说句拜拜,反正大家怎么想的都互相心照不宣,成年人最体面的告别就是,你最后那条消息我没回复,你也很默契的,没有再发。然后从此,江湖不再见。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遇见一个不约而同的人,最开始都会觉得那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甚至刚刚好一见钟情,你就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于是,我们拿“顺其自然”来延续“不约而同”即使我们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人总会学着自己长大,而痛总是最好的成长剂。过往不念,余生不扰,刚好。成年人该有的一个基本能力是:当别人不再爱你的时候,你也不能继续爱下去了,不能迷失自我。

离开了很多没所谓的自我臆断,我们还可以和其他很多“不约而同”相遇,我们会吃到更多美味的食物,我们会见到更多优秀的人,我们会旅行,我们会冒险,当我们自己变得足够好的时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向我们奔涌而来。于是我们知道,“我当然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

从不约而同到真正去经历每一段平静而有趣的过程,不去刻意挖掘在情绪背后的匮乏,而是换个方式,满足所有下一个遇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你的不约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