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儒家学说更亲近统治阶层,道家学说更亲近人性。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儒家对女性的压迫问题。如果说“位”是封建等级制度尊卑贵贱的重要标志,那么,自孔子开始,儒家对女性的定位就在于“卑”,于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成为了几千多年来女人们的悲哀。

儒家文化不仅压迫女人,也用“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压迫所有的人,只有年老的男性、位居高位者,才是儒家文化的既得利益者。

儒家的礼仪规范所建造出来的等级制度使得社会结构太过高峻突兀,高一级的人可以对低一级的人颐指气使,低一级的人可以对更低一级的人吆五喝六。所以在这种等级制度里,每个人都想获得更高的地位,想获得“绝对”地尊重。

人们把生存价值定义为“超越别人”,这样一来活得就很累,就容易绝望。因为“人上有人”的状况永远存在,你永远也达不到“绝对”被尊重的地位。

儒学创造出“仁义礼智信”这样一套道德准则,试图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完美的道德教化下的乌托邦世界——人人奉礼守法,人人仁者爱人,那么社会就会归于和谐美满。

但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因此而变得更和谐了吗?我觉得并没有,很多时候儒家的“治理人性”理念实则是“捆绑人性”,是道德绑架。它只是强硬地要求人归于教化,要求人要这样、人要那样,但并没有从源头上给予人一些心灵不安的解释和抚慰。

这就是为什么庄子会说:“圣人不死,大盗不绝。”

“仁义礼智信”问世之前,世间只有善与恶。而“仁义礼智信”出现之后,善与恶仍然存在,但是又多了个“伪善”。

道德约束越多,心理压抑的人就越难找到出口,极端事件就会层出不穷。这世上只要还有那些满口“仁义礼智信”的伪圣人存在,就会有不合理的精神压制,那也就会有反抗下的破坏和伤及无辜。

我个人认为,道家的存在起到了社会的平衡作用。中国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正是因为有着道家学说传承的影响,才没有出现维多利亚时期“禁欲观念”弥漫整个欧洲的宗教“性禁锢”事件,也没有出现很多国家对“同性恋”者的迫害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都存在着脱离自然规律现象和压制人性的理念。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就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破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很多人说道家学说最大的缺点是“消极”,但恰恰是这种消极,使得人性在极端的压抑状况下有了一个稳固的承托、承载,起到了心灵抚慰的作用。

在许多国外的名著书籍当中,如果形容一个人放荡不羁,往往不是褒义,很多国家认为放荡不羁意味着自暴自弃,不知进取。(比如《飘》里面的白瑞德,不仅行为上放荡不羁,而且骨子里充满了对世人的蔑视,非常傲气的一个人。但是女儿出生之后,他为了女儿而“改邪归正”,逐渐改变自己的言行,变得绅士起来,可见社会风气与孤傲的人是势不相容的。)而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放荡不羁就有着潇洒、浪漫、个性和反叛的意味,这里面就有着道家的“消极”风范。比如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正是为了抵御当时的血腥统治。再比如说李白、苏轼,他们的狂妄表现,就有着对时世的不满,和悲观失望的发泄目的。

所以我很赞同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曾说过的:中国哲学的主干部分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

陈鼓应还说:从哲学史的观点看,老庄思想的重要性,一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

早在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老子的书就被译成外国文字。那是唐太宗时代,唐玄奘和道士成玄英等将《老子》译为梵文。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

很多西方人非常喜欢老子的道学思想,他们认为《道德经》提倡了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全世界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可见世人对道家学说的喜爱程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与道家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