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春秋(5)郑庄公统一郑国

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任国君,也是《春秋》和《左传》里第一个详细介绍的诸侯。

首先讲讲郑庄公的名字。他姓姬,郑氏,名寤生。

我们现在讲姓和氏,是一个意思。在周朝则大有不同。“姓”字从女从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为某位女性所生”。这显然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上古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个部族所有的人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位女性始祖(最有名的就是女娲造人的传说)。《春秋(左传)》和《史记》里提到的上古姓包括姬,姜,姒,子(好),嬴,妘,妫,姚,姞等,统统都是女字旁。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聊这些姓的来历。

郑庄公是周国王室,和周天子一样姓姬。可是周国前前后后七百多年时间,子孙遍布华夏土地,一个人姓姬并不表示他和当朝天子一定有什么亲戚关系。(就像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从遗传学上看是正确的,但是三国没人真信他的话。)另一方面,周朝是我国最推行封建制度的朝代,每位周王即位后都把兄弟分封到各地当诸侯,以捍卫周国的统治。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国立马衰败了,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没有能力继续分封诸侯,而诸侯国和周国的血缘纽带越来越淡。

为了更好区分血缘亲疏,“氏”这个概念被创造了。“氏”是“氐”的本字,指树木的主根。“氏”的来源有封地,官职,出生等。王子友封为郑国诸侯后,他的后人就以“郑”为氏。如果你生活在周朝,遇到了一个叫“郑某某”的人,立马就知道他的祖先是周厉王的儿子,计算出他和当今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从而估计出他的身份地位。

郑庄公为什么叫“寤生”呢?《左传》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郑庄公母亲),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学术上对“寤生”有三种解释:1)难产;2)半夜出生;3)睁着眼睛出生。司马迁采用第一种说法。我倒是觉得前两种说法都不可信,怀胎十月的母亲怎么会因为难产或者半夜分娩而讨厌自己的孩子呢?在古人心目中,生有异象的人要么是天命所归,要么是不祥之兆。或许姜氏怀胎时,巫祝卜筮过不太好的卦象,姜氏看到郑庄公出生睁着眼睛马上就产生不好的联想。总之郑庄公一出生,母亲就很厌恶自己。

三年后,姜氏又给郑武公生下叔段。姜氏很喜欢这个小儿子,常常恳求郑武公改立叔段为世子。上回我们讲过,郑武公是很有能力的一位君主,他清楚记得周王室正是因为改立幼子才遭乱的,自然不会同意。等到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顺利即位。这时姜氏又来求郑庄公,让他把制邑封给弟弟叔段。郑庄公清楚制邑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清楚弟弟的能力,没有同意。他让母亲再任选一坐城市。于是姜氏又求郑庄公把郑国最大的城市京城赐给叔段。有大臣劝谏郑庄公改封一座小一些的城邑给叔段,郑庄公表示不能让母亲难过,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从此大家都称呼叔段为“京城大叔”。“大叔”也叫“太叔”,是对国君弟弟的尊称。叔段来到京城后,要求京城附件的两座城邑听从自己的命令。有人又提醒郑庄公该管教弟弟了,郑庄公依旧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又过了不久,叔段开始加固京城的城墙,打造兵器铠甲,还和姜氏计划里应外合夺取郑国国君的宝座。这时候不需要外人提醒,郑庄公早已部署好了一切。叔段的军队没能打开都城城门,撤退之后发现京城也已经投降了郑庄公。叔段逃到鄢邑,被郑庄公大败,又逃往共国,最后客死他乡。姜氏也只能郁郁终老。

这件事《春秋》里是这么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个字,其实大有学问。郑国的爵位是伯爵,可是《春秋(左传)》在称呼诸侯时一律尊称他们为“某某公”。《春秋》不称郑庄公而称郑伯,是讥笑郑庄公对弟弟设计。称“段”不称“弟”,是批判叔段不忠不悌,目无兄长。“克”的原意是两国相争一国胜,《春秋》用“克”字也明白暗示了郑庄公对叔段的讨伐并不是简单的兄长教训弟弟,而是两个势力间的斗争。后世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指的就是《春秋》不仅用简单的一两个字就能高度概括历史脉络,还蕴含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褒贬定评。

“克段于鄢”是郑庄公走入历史舞台的第一场表演,为郑国创造了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明天我们再来讲讲郑庄公的外交策略和制霸中原的野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史 | 春秋(5)郑庄公统一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