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引发的职业思考

图片发自App

今天是由两位优秀的物理教师为我们进行的分享,他们虽然是物理教师却为我们阐述了简单却很实用的道理:生活中处处是教育资源。

在他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在生活中寻求各种教育资源,闫芳老师通过让学生写观后感的形式来取代作业,这样会促动学生进行不一样的思考,会挖掘他们的内心想法,也可以探知他问的思想深度,而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方式的思考!张虎岗老师,同样是一名基层教师,却能运用自己的文学底蕴,帮助学生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思考,给学生一次次的生命启迪。他们都是能够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人!

图片发自App

这是张虎岗老师自己因为一张图片有感而发作的小诗,他的这种思维敏锐也一定会影响他的学生,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一定会变得更优秀!我们都要争取成为一名能带给学生启迪的老师!

图片发自App

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孔子的教育很多人觉得好,可以这么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也有送认为他的教学效率太低,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现在的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同时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因此觉得教育进步了。我最近也在思考,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的呢?也许会能更高效率的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也许会回归为孔子时代的教育,对比,我不敢下定论,但我对未来学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想法!

图片发自App

我希望未来的学校,可以在注重培养“统一”人才的同时,更注意人才的各应发展,其实这也一直是教育界想要的发展模式,但是真的要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一部分的困难,但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师范班,一门示范课,示范课可以设置一系列主题,比如,你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就某一观点展开辩论,一起去田间劳作,一起去挖野菜,一起去敬老院照顾老人,也可以坐在大树下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就想孔子的学生那样,而且要推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样,也许我们也可以培养出七十二贤才。

图片发自App

要想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单单的靠一个老师来实现,每一名教师都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份力量,真的可以培养出一个牛顿或者爱因斯坦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流浪地球》引发的职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