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涅槃的心理学状态

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成为佛学术语,指通过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那么修行的的最高境界——”涅槃“到底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洞见》这本书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给了我们全新的诠释。

-1-佛学的涅槃

南怀瑾在《金刚经说什么》中写道:

涅槃不是寂灭而是圆寂;圆寂不是我们一般人想的死去,而是圆满的清净。

涅槃是个境界,就是《涅槃经》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涅槃就是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

佛学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是罗汉得道,自己得道,不彻底。有余涅槃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无余涅槃是佛境界,是彻底的。无余涅槃的第一个发愿就是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2-《洞见》涅槃

《洞见》说:涅槃是“完美的幸福、完全的平和、内心彻底自由、完全的觉醒和悟道的状态”。涅槃确实会带来极乐,但是包含的内容远不止极乐那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开悟。

《洞见》揭示了佛学“十二缘起”中的前几环因果。

感官器官的因,造成了接触的果;

接触的因,造成了感觉的果;

感觉的因,造成了贪爱的果;

贪爱带来了所谓的三毒——“贪嗔痴”,“贪婪”带来对愉悦的渴望,“嗔怒”带来对不悦的厌恶,贪婪和嗔怒这前两种毒药是第三种毒药“痴想幻觉”的成分。

在感觉和渴求之间,战斗打响了,如果你被感觉奴役、陷入渴求,你将永世无法摆脱束缚;相反如果你有意识地正念思考感觉的本质,理解了感觉的真面目,不屈服于渴求,不屈服于对快感的渴望,你就能避免渴求的结晶、固化。

《洞见》认为涅槃也分两种。

一种是此时此地的解放,从贪爱带来的痛苦中得到解放——从对捕捉愉悦感觉和逃避不悦感觉的渴求中得到解放,从对事物永不停歇的欲望中得到解放。

第二种是一旦你在此时此地得到解放,就能进入涅槃境界,享受余生。然后,死去之后——将是你最后一次死去,因为你已经从轮回中超脱——就实现了另一种涅槃。

所以,不管哪一种涅槃,都需要使用正念冥想:培养出对感觉的意识,从而彻底改变你与这些感觉的关系。

-3-抵达“涅槃”的心理学真相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大脑看作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器。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脑的设计就是要它受输入信息的控制。而控制这台机器的关键就是伴随输入信息产生的感觉。

对感官输入冲击的反应差不多是反射性的。如果你以贪爱处理这些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渴望愉悦的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抵触令人不悦的感觉——你将继续被周围的世界控制。

涅槃的方法就是要细细体会这台机器的工作原理,理解之后对其加以改造,推翻它的程序,彻底改变它对因缘的响应方式,对其施加影响。

生活就是一场幻觉,刺破幻觉,看到事物的本相,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的现状,它的目的就是——“将基因传给下一代”。这是自然选择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设计人类大脑的指导标准。自然选择还在你的身体里植入了另一种观念——“我的利益独一无二”,换言之“我是特别的”。自然选择这个上帝将这些幻觉、观点植入你的大脑,施加幻觉,就是为了奴役你,实现它的目的。

而人类只有刺破幻觉,才能摆脱幻觉的控制,得到自由。

用“无源之见”来抵达涅槃。

如果你能以正念审视这些感觉,而不是简单地响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大脑程序、感觉、幻觉的控制。你可以抵抗平常塑造行为的因,从而接近涅槃的境界。

从心理学上看,涅槃就是不带任何自私偏见的洞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根本不是任何特定人类的视角,抑或是其他任何物种的视角,就像爱因斯坦观察世界推翻“牛顿力学”得出“相对论”一样,是一种“无源之见”。

这种洞察切实藐视了自然选择的权威,因为自然选择全都在于特定的视角。

所以何为涅槃?

涅槃就是在心理上,熄灭自然选择的设计,吹散感觉的贪嗔痴,以正念审视幻觉,达到内在和外在的无我,满心幸福,平和自由,开悟觉醒。

【无戒学堂】日更第266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洞见》:涅槃的心理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