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

题目有点大,但是想不到更好的题目了。

自己是一个还算比较爱看书的人。嗯,我是说对比那些每天手机不离手的人来看。至少在上下班的路上和睡觉前,我的手里一定是kindle或纸质书。

我记得刚开始坚持看书的时候,挺难的。遇到看不懂、理不清楚逻辑的书,总是想放弃。一本长篇小说,会看个半年,其中间断两三次。再加上还要经常倒回去看忘记了的关键内容,因此看书速度很慢。再加上数次间断和反复,直到这本书看完,也会觉得云里雾里,甚至很多关键的点会混淆在一起。

那个时候看书还算是强迫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坚持了大概两年之后,就再也没有给自己做这种强行的规定了。但是却开始发现,看书早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地铁、公交、高铁、飞机上,当别人不自觉的拿起手机的时候,我也有了可以不自觉拿起书的能力。说实话,对于这个能力我是很骄傲的。

每天午休前看半个小时书,晚上睡觉前看半个小时,再加上通勤时间。细细算来,每天看书的时间基本在2个小时以上,一周就是10个小时。10个小时,足够看完一本400字以上的中文书了。

就这样,在没有强迫自己的情况下,我还是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本书的节奏。

后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每当聊起“读书”这件事时,有许多人对我说过同样的话:我觉得一味的追求读书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好事。我反问:你凭什么觉得一周读一两本书就是一味的追求数量呢?说不定这就是别人读书的节奏呢?只有一本书要读一个月才算真正的读书吗?

后来这样的对话发生的多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质疑他人读书一味的追求数量的人,基本是一年基本没读几本书的人。

现在无论是吃饭、坐车还是走路,人人都拿着手机沉迷其中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质疑他们在刻意追求看手机的数量?

相反,当一个人把看书当成了一种自发的行为,就和其他人一坐公交就自然而然的拿出手机来的习惯一样,反而被评价为:一味的追求看书的数量。

呵,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记得刚开始看书的时候,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能放下手机而已。那个时候觉得手机真是个害人的玩意儿,让我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只是跟着那些没有下限的公众号、无良的自媒体、少数没节操的官方媒体走。因此,下定决心不要再被手机掌控。

保持这样的看书节奏好几年了,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在独立思考方面有没有进步。只是最近又拿起了当初下定决心看书时所看的第一本书,发现逻辑确实清晰了许多。

通过读书让自己变为贤者已经不可能了,我只是想摆脱手机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