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进阶之道(中)

什么是它们的本质呢?我认为,市场的本质是供需,商业的本质是竞争,投资的本质是前瞻。

基本的供需关系格局有以下6种。

图片发自App

对于供需结构的长期理解,属于能力圈验证的第1关。需求的有效性,确定性,刚性弹性等变量因素的考察是重点。企业面临的供需格局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一种是面对着一个现实的巨大需求,但似乎这个市场过于分散,一般出现在传统行业,比如装修、百货零售、品牌服装或食品饮料。另一种则似乎在一个行业中占据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就压倒性的市场占有率,但问题是这个行业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似乎并不清晰。这与一些细分市场的科技型企业为多,比如行业应用软件,特殊化工材料等方面。对于前者更需要关注的是经营模式和特色上的创新(金螳螂),或者这种格局中是有多个各自稳固占据一方的诸侯共存局面,这样子的环境中必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手段来做大(广告或者食品香料行业),需要思考谁更具有这种整合力,更具有整合行业的行政资源和资本实力。对于大市场占有率需求潜力却较为模糊的,则更需要关注教育市场扩大需求,以及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挖掘客户需求的能力,(如安琪酵母和北新建材的新型石膏板)。供求格局分析中要特别小心一些被催肥的需求,这些往往来自于政府主导的某些运动,或是时代的某种红利,比如前几年的太阳能行业和房地产热潮。对于这种供需格局的分析,需要慎重考虑其可持续性以及可能的回归对企业盈利和市场估值造成的影响。需求与当前看来,某个代名词式的企业之间不能草率的画等号,需要对需求的本质以及供应方业务的特征及竞争环境的微妙变化保持持续的关注,比如四川长虹和电视机。

如果说供需关系是一个生意的开头,那么商业竞争才决定了这个故事的结尾。竞争从绝对意义上来看是不可避免的,完全缺乏竞争的企业未必代表着多高的价值,这种企业要么是某种特定的自然条件所形成,要么是某种行政管制的产物。即使是寡头垄断,也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存在。对所谓的护城河需要辩证看待。从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竞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低烈度,中等烈度和高烈度​。低劣度有的来自于竞争已经尘埃落定,进入所谓的寡头垄断,或者至少是少数几个龙头之间的均衡状态。另一种低烈度的竞争则是由市场非常分散,市场需求差异化程度非常高而引起的。高烈度竞争往往发生在同质化严重,市场更新节奏很快,并且最终格局是赢家通吃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此外消费电子行业,工程建筑行业都属于此种情况。中等烈度竞争的代表有家电行业。竞争的烈度与dcf3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企业的经营存续期评估紧密相关。低劣度未必好,因为这时候需要考虑的是能否把生意做大,或者这个生意还有多大的弹性增长空间。高烈度竞争也未必一定要退避三舍。关键是要看这个行业是否容易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及哪些企业能够构建出这种优势。

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成本优势、非市场化资源、客户粘性、行政准入壁垒、领先关键一步​。

图片发自App

成本优势类的代表有格力空调和双汇发展的肉制品,区域经济性的海螺水泥、创新商业模式,如戴尔和优衣库都是属于这种类型。非市场化资源的代表有盐湖钾肥、贵州茅台和大秦铁路,除此之外,一些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或者客户关系也是一种非市场化资源,代表有电科院的中检集团的二股东、置信电器的国网控股地位。能够获得客户粘性优势的行业往往是高度差异化的,如软件、医药、军火或者化妆品等。网络效应也属于这一种。领先关键一步,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真正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多高的壁垒,但如果这一步的领先恰好满足两个条件,行业已经开始爆炸性增长,并且领先的这一步,恰好可以极好地捕捉到这种快速增长的契机。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最终应该可以在财务结果上体现出来。比如双汇的高roe,一是建立在低利润率水平和高资产周转率基础上的。这是需要在销售渠道和品牌打造上,长期持续投入以及高超的管理经验才能做到的。类似的例子有格力空调的高roe,一方面来自寡头垄断格局下的相对定价权。不同类型的护城河有宽有窄,而且护城河强度不能直接等同于投资价值。

图片发自App

专注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而不是根据当前事件采取行动的能力,正是成功投资者和平庸投资者之间一道清晰的分水岭。​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知识往往来自于对历史和哲学的学习,而不是金融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即使在最伟大的逆向投资者和便宜或猎手邓普顿看来价格便宜也只是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保持向前看的习惯和注重竞争的影响,才是更加本质的决策因素。他主张以未来5年的每股收益作为基础计算市盈率,后来又将估算时间延长到10年。对于长期持有型投资模式,我认为前瞻性和洞察力是安全边际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

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前瞻未来,活在当下,既要努力看清未来发展的轨迹,又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不为仅仅是可能的美妙未来,提前支付昂贵的入场券。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必须同时发散到三个视角,即市场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和投资的本质。从市场的本质“供需”来理解一个行业长期的发展态势和最终格局,从商业的本质“竞争”来理解这个行业的根本决胜要素以及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能力,再从投资的本质“前瞻”来衡量市场对他们的认知和预期是否产生了足够吸引力的偏离度​。三者环环相扣,才有利于我们用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投资机会。

高价值企业的几个要素。

图片发自App

护城河是价值的一个关键要素,而非充分条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是必要条件。任何优势自有其边际,无论是业务领域的局限还是经营要素潜力的殆尽,迟早均值回归学会判断企业价值创造的周期和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护城河是保护作用,商业价值才是真正的城堡,缺乏护城河的城堡固然容易被洗劫一空,但高高的护城河内如果空空如也,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意的三六九等。​以dcf3要素以及资产回报率与增长的关系的角度衡量,我们发现地产开发这个生意的特征并不太符合超长期持有的要求。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他们生意最终很难在手里存下现金,特别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高负债率是不可避免的,高负债率与经营所得现金需要再次到了投资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投错了怎么办,而且房地产市场是较高波动的市场,这种规律不可改变。如此种种,使得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系数始终处于较高的状态。从运营特点来看,房地产企业的运营周期极其漫长,就要求企业对于未来行业有很精准的预测。这种生意模式就决定了顺丰时候诸多杠杆要素都是有利的,密封时候诸多要素层层叠加,最终对利润表的摧残超出预料。航空业也如是,极高的资本投入始终处于高负债水平,随着经济景气和石油价格变动的行业剧烈波动,很难得到高的,roic和roe水平等。商业模式上具有潜在硬伤的企业当然可以投资,但是要意识到其难度,并且要慎言长期持有。

一个高价值的企业首先从业务领域来看必须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其次从生意的特性来看高度符合价值创造原理(dcf3要素、高价值均衡导向​)。

优秀的商业模式有什么具体的特征吗?至少具有一高一低两个特征(低扩张边际成本,高客户粘性)​。

低扩张边际成本,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刚性成本较低。这种特征更容易在科技行业中出现。这种企业缺点在于更新速度非常快,技术路线复杂难以鉴别,所以一般很难长期持有。但是它的优点是创新性的供给一旦成功创造或者激活了某种巨大需求,扩张上极低的边际成本就会产生出十足的爆发力。这样的企业也许活不了20年,但5年产生的爆炸性收益就可能超过了传统企业20年的成就。轻资产的bill保障是优秀的无形资产。在一高一低的竞争优势构成中,以无形资产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优势占了一多半。

如果投资的企业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超额收益,或者从极低向均值回归的阶段,显然将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价值扩张期的企业无疑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标的对企业价值周期的评判可以从roe的三个主要维度​:在竞争均衡状态下(继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分展现时)净资产收益率的高度、竞争优势所能维持的持久度和净资产本身的扩张幅度。所谓高价值企业中的皇冠,就是那种既能实现净资产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表明其业务仅仅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广阔的资本扶持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利润增长后的留存收益和额外融资来实现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又在资本扩张的同时,使得更大规模下的资本收益率roe不断攀升到优秀水准(20%以上),并且这一过程持续时间很长的(大于5年)投资对象。

较高的ioa水平,较长时期的优势维持路,但是净资产规模已经很难再大幅度提升的,往往属于强护城河,但发展已经进入,不宜被表面的强大护城河迷祸给予高溢价,但其稳定性加上较高的分红收益率,在低估值时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ro1很难达到高水平竞争优势和持续期不明确,但净资产规模具有很大扩张空间的,往往属于享受行业景气驱动的周期性龙头企业,他们在行业景气周期往往非常耀眼,但一旦行业景气度下行,则需要非常小心,需要强调买入卖出的时机性。​

对一个企业的分析首先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定位其处于什么样的价值创造周期,roe的三个维度的视角,为这种模糊的判断提供了一种相对逻辑化和可衡量的手段​。

高客户粘性以及竞争优势难以被复制的秘密,往往来自无形资产。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何很多长期大牛股其pb总是看起来很高,这并非是市场先生的昏庸,而恰恰是其长期有效性的一种体现。​无形资产的类别有三类:与市场有关的,与客户相关的,与内部相关的。就这三层无形资产的强度而言,显然最强和难以剥夺复制的是市场类,其次是客户类,最末是内部相关类。

定价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层次,其中真正意义上具有定价权的往往来自于第四和第5层次,有时第3层次也会出现(如创新的化学制品)​。拥有强大定价权的公司是否业务规模很难放大?如此则很难做成大生意,与此相反一些业务虽然定价高度市场化,但具有海量的业务规模,扩展空间,相比之下后一种业务其实往往才是股票市场中大市值企业最密集的地方。

优秀管理层的几个要点。​耐得住寂寞和顽强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不对块钱动心的产业抱负,是一个企业得以长远发展最基本的根基。观察一个管理层到底是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商人?

一个好的战略必须清楚的回答几个问题,第一行业的当前发展特点和长远趋势将是怎样的,第二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确立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第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怎样的能力,第四企业将通过什么方法和步骤来实现这个目标,这4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反映出企业对于经营发展的最根本​认识。就战略思维的企业非常注重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否理解差异化的价值,以及能否构建起差异化的战略,是区分企业家层次的关键。

一个组织的战斗力从何而来呢?我觉得它是良好激励机制、适当企业文化和健全组织结构的综合。

我个人最不喜欢3种类型的经营者:

第一,没有道德底线,喜欢说谎欺骗成性的人

第二,在权力舞台上长袖善舞,享受翻云覆雨的红顶商人;

第三,非常喜欢在媒体前出风头,动辄以导师自居,表演欲旺盛的人。

考虑到管理评估的困难性,另一个思路就是寻找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经营者素质要求的企业,显然风险会明显降低。从直观来看,一个傻子都能经营的“好公司”,当然比好的管理更重要。

在我的经验里,真正的高价值企业一定不是需要几个月的研究去判断好不好的,一定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时候甚至是经过几个小时的研究就产生强烈的买入欲望,属于越研究越兴奋的。有人说,一见钟情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那么也许,一见钟情的投资也是最美妙的。

图片发自App

46年美股收益率最高股票统计。这个数据是一个超长期的统计,时间跨度长达46年。也就是说,在一个1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周期内,这一现象规律可能并无什么参考性——比如在A股市场过去的20年里,有统计表明回报率最高的很多就是一些强周期性企业。

如果我们将统计的时间周期改变一下改为美国最近30年和20年的大牛股排名,就会发现另一些有趣的事实。

图片发自App

彼得·林奇曾经列出过美股20世纪90年代的20只大牛股。

图片发自App

不要被一些统计数据牵着鼻子走,甚至形成对某些行业的盲目崇拜和对另一些企业的无端歧视。寻找价值的脚步只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价值的本质源泉为根本,以高价值企业的原理和特征为准绳,保持尽量客观和开放的心态,可能才是最有利于投资者的。

对于以长期持有为主的投资者,大多数的时间其实都是在观测状态。在此状态中,如何评估企业的经营是否正常,是否如之前预期的一样向着有利的轨道发展,不但是至关重要的事,有时甚至就是唯一重要的事。

企业的分析有时候需要用放大镜,有时候又需要用望远镜。

对一个企业的认识越是只限于细节,就越是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能够做到长期持有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起一个足够的认识宽度和深度,从各种烦琐的细节中构建起一个符合投资周期的核心支撑,称为“逻辑支点”。

图片发自App

要将支撑这个企业得以发展壮大、这笔投资得以延续持有的核心逻辑归纳出来。这里有3个重点:

第一是这种逻辑必须具有叠加和递进关系;

第二是这几个逻辑支点必须包含企业发展经营的最核心要素;

第三是这些逻辑支点必须建立在较为明确的可观察事项和较为稳定的因素上。

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就是一笔有着完整规划和定位,清晰的逻辑支点的战略布局,而不是简单的套利性投资。比亚迪是高不确定性又高弹性的突击队员,IBM和伯林顿铁路则是相当合算和高确定性的主力部队。

当然,逻辑支点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高度概括,更多是体现在支撑“投资理由和持有周期”的意义上,而不是决定买入的时机。就像上述的所有理由,都不是马上买入一个企业的理由,买入的理由只有一个:不但好,而且便宜。

逻辑支点的建立要与投资的周期相匹配。这笔投资到底应该投资多长的时间?是该见好就收还是终生持有?必须思考投资的逻辑支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巴菲特意义上的“终身持有”性质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投资,则必须是对特定生意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良好结合。

财务特征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结构分析(杜邦分析法)是最简洁直观的。在这个结构中最主要的项目有3个: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润串反映的是公司单位销售收入所能带来的利润率,体现业务的利润丰厚程度;总资产周转串反映的是公司总资产转化为销售收入的能力,是公司对资产运营水准和效率的体现;权益乘数则是公司利用外部资本以放大经营成果的能力,是资本利用是否聪明的体现。根据这3个指标可以大致将企业的经营特性分为以下3种类型。1.高利润低周转:高利润低周转型企业一般来自于行业需求和产品差异化明显的领域,凭借着业务的独特定位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他们可以获得很高的净利润率。但也由于这种业务的独特性及对客户必要的细分,销售面一般较窄,资产的利用和周转率很难达到100%。这类企业往往具有极高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但毛利率的高低并不是决定净利润率的唯一重要因素。还需要扣除运营费用。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2.低利润高周转:低利润高周转类企业与上一类刚好相反,通常属于差异化程度不高,主要靠规模效应取胜的企业。较低的利润率表明其难以通过建立强差异化获取强的定价权,而必须从成本优势角度考虑问题。扩大销售额,扩大规模,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水平,以实现每一单位销售收入成本的最低,是这类企业的经营命脉所在。这类企业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外部因素属于“大行业,小公司”。对这种企业运营观察最核心的一点,恐怕就是这种由规模效益带来的利润率提升何时能够出现以及能提升到何种程度。利润率的提升既可能来自击败对手后在相对垄断市场的提价能力,也可能来自规模效益所支持的更低的费用率。

3.杠杆经营型:杠杆型企业经营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小博大”。这类企业的首要表现是资产负债率很高。负债只是手段,目的是什么呢?便是获取扩大经营的原材料。而这部分原材料更成为了它的“关键风险资产”——也就是占资产比重极大、相对于净利润规模极高、随经营波动可能产生估价变化的资产。这类企业经营的最核心问题其实就是风险管理。

我个人定义的高利润率是指净利率25%以上,高周转率在1以上;低利润率是在10%以下,低周转率在0.5以下。

从总体而言,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样来自于利润率或者周转率及资金杠杆3个方面的挖掘。

学会将业务特点与财务特征结合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企业经营深层次的问题。拿到一个企业的时候,集中火力去思考体现这个企业关键运营水平的“点”在哪里,这个生意未来发展的关键逻辑和观测指标是企业研究环节最为重要的功课。所谓对一个生意的理解,除了对其商业价值的理解之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关键运营点的认识。如果说前者属于“上得去”的话,那么后者就算是“下得来”;前者让投资者定位大的方向,后者帮助投资者监控具体的过程。

对于大客户大订单类型的生意我认为特别考验投资者的前瞻性和敏感度,对于进入和退出的时机要求都很高,或者说需要更好的运气。这样的企业,我认为是不适宜长期持有。

涉及变量多的典型是影视制作类企业和资源类企业。

成长来自哪里?一个公司业绩的成长无非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对外不断通过资本手段收购兼并或者依靠外部的资产注入;对内则主要依靠自身经营来滚动发展推进。

那些善于先思考“绝对不做什么”的公司,往往更容易聚焦在专业领域内且更具有坚韧不拔、耐得住寂寞的企业家品质。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增长前景时,可以沿着下面的思路对其内部滚动增长进行逻辑上的推演,并一步步地去挖掘相关信息。这种推演最终需要落实到一系列的具体数字上。

图片发自App

当净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不匹配时,特别需要搞清楚这种不匹配的原因来自上述变量的哪一个?以及这种变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保障其未来的净利润增速依然高于收入?

但如果仔细推敲后依然看不懂,那么即使错过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与盲目乐观伴随的巨大风险相比,谨慎的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至少不会犯大错。除了对增长逻辑的梳理外,一个企业的增长途径往往是多种途径并存的,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阶段内,哪种增长方式是主导?

对成长的态势而言我个人最喜欢的格局是:老产品尚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至少3年内),提供业绩上的稳定性并能够为企业创新输送足够的现金资源。新市场解决方案已经酝酿成形,其不但对公司未来中长期(5~10年)的成长空间提供了倍数级的空间,且新业务与老业务在客户衔接和资源的互利性方面筹划周密,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符合逻辑的成功可能。

对公司增长前景的分析最终往往会有三类结论:一种是不好理解也不好把握的,另一种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好把握的,还有一种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把握的。我就是依此来建立个人的分级股票池的。

怎样算是一个失败的年报阅读?我想最典型的情况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地通读了一遍。打开年报之前没有带着间题,阅读年报之中没有重点,合上年报之后也没有形成任何印象和结论。而正确的年报阅读方法正好与之完全相反:首先必须带着问题去阅读,其次要有的放矢地抓重点,最后阅读完一定要进行一个总结,形成一个起码是阶段性的结论。

总之,年报研究的重点是不能只看业绩本身的,而是要思考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何在?以及未来的整体经营态势到底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的方向,又或者模糊不清?要仔细推敲过去几年企业到底在干什么?是年复一年地在撞大运,年头好就多吃几口,年头不好就坦然饿肚子?还是具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并且始终在坚定地(哪怕是缓慢地)向着这一目标前进?是否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机遇在哪里?并且无比坚定地去构建超越同行的竞争能力?是始终在唱高调,但与现实的财务指标毫无响应?还是说到做到、财务指标与公司的经营重点及业务发展目标形成良好的呼应和验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对提高年报水平有帮助的一个方法,就是挑选市场中最好和最烂的公司的年报(最好是被证明有污点的)对比着去阅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看看好公司的年报,形成一种阅读年报的“质量标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逻辑支点是投资的战略理由,经营特性是对企业阶段性侧重的定性把握和核心视角,成长分析则是发展路径和驱动力的推演和观测。

抓住一个企业分析的主要矛盾点,并且熟练地完成对一个企业的前景建立主要假设条件、筛选关键数据和指标、进行商业逻辑推理、投资机会风险衡量的全过程。

投资是关于事实和逻辑的、是关于社会趋势的、是关于商业本质的、是关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它是充满韵律而美好的。

大多数人读年报可能更关注的是利润增长情况,三张大表基本情况以及管理层的陈述等。但如果愿意将几年的报告连续起来读,以及多查阅一下最后面的财务数据的附录说明,并且结合公司宣传的发展路线和前面介绍的企业经营特征,动态来看往往能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又引人深思的东西。

试着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以普遍性的规律的视角来看问题,也许就找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入点。

在怀疑任何财务操纵之前,要多看看企业近期几个月是否具有这样做的理由,有没有面临大小非的减持解禁,又或者将要增发股票等等。​

资产和负债有很大的不同,负债往往真实资产却往往存在水分。​

我喜欢轻资产业务简单的公司和高度专注管理者诚信踏实的公司,因为与其让自己变得比狐狸更狡猾,还不如根本不与狐狸打交道。

商誉是通过收购兼并行为取得企业时支付的高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溢价部分。​

排除数字地雷的一个窍门就是一定要扣住现金流量表这条命脉。​

财务风险规避的核心一定要立足于其生意是否可理解,是否与其经营和业务的特征相吻合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与其同行业之间可相互借鉴,是否符合一般的会计常识和商业常识,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道德感。

一个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建立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理解企业的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数据的时候,一定也善于利用其他的脓包。​在此基础上学会尊重常识,而不是轻信“例外”,学会只与优秀的生意优秀的企业家为伍是远离任何陷阱的更重要的保障。

一个未来将保持优秀业绩的企业往往是已经在过去留下了优秀的痕迹,而这个痕迹的绝大部分是在财报里能窥视到的,这就是财务分析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不能因为害怕失去了机会而盲目相信行业的前景,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圈,看到底能不能懂他的未来,能不能理解他的增长逻辑,眼光放得远一些是对的,但保持估计上的谨慎性也同样重要​。实在因为看不懂而错放了并不可惜,至少比盲目乐观要好。

寻找那些发展态势清晰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业务简单的、具有明确的成长驱动逻辑的公司有多么重要​。

失败案例的意义是再一次强调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商业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岛,但我们应该学会找到在投资世界里的安全带,那就是价格。​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你错误的时候低价给你保护和全身而退的机会,在你正确的时候低价给予你更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意外的惊喜。有赚不赔何乐不为?

规避投资失败的风险的努力,注定是一半来自于专业技能上的魔力,一半来自于个人投资品性上的锻造

寻找投资对象只是投资的最初一步,一个真正的投资决策不仅是“找到一个公司”那么简单。找到了以后,什么时候买呢?买多少呢?又该什么时候卖呢?是不是所有的公司可以遵循一个统一的“买卖”和“仓位”原则呢?实际上这就是由“找一个公司”进一步发展到找“一个投资策略”的过程。可以浓缩为3个投资的最核心要素,即对象、时机、力度。投资的净值=股价×持仓量=每股收益×估值×股票数量

图片发自App
寻找投资对象只是投资的最初一步,一个真正的投资决策不仅是“找到一个公司”那么简单。找到了以后,什么时候买呢?买多少呢?又该什么时候卖呢?是不是所有的公司可以遵循一个统一的“买卖”和“仓位”原则呢?实际上这就是由“找一个公司”进一步发展到找“一个投资策略”的过程。可以浓缩为3个投资的最核心要素,即对象、时机、力度。投资的净值=股价×持仓量=每股收益×估值×股票数量

对不同企业基本面态势上的分类的目的不是为了划定一个投资领域的绝对“天堂”和“地狱”,而是为了思考不同对象类别具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出现好的投资时机,当多种不同的投资时机出现的时刻该怎样取舍,其各自将导致在未来投资结果上的哪些得失。只有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不同发展态势的对象分类,才能更加有的放矢,也更有利于把握相应的投资机会并少犯致命的错误。

最佳的卖出时机都是企业最景气、市场反馈最热烈和情绪最高涨的时刻:而最佳的买入时期则往往是企业景气度低迷、前景看不太清楚、遭遇突然的重大打击、市场评价也最糟糕的时候。

将对象先恰当定性是首要的,对象的属性决定了不同的交易时机的选择。

图片发自App

关键是定义对象和时机的“好”和“差”。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评价可用风险机会比来衡量:即如果正确将带来巨大的回报,如果错误也不至于损失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好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来优势型、低谷拐点型两类因为它们在业绩和估值要素上的态势都是向上的。它们的好时机是指,出现了各自时机特征中的最佳情况,比如未来优势型出现明显低估值、低谷拐点型当前估值很低且重大改善因素出现。这些时机往往值得较大力度的投入。

在考虑较大力度的投资前我通常会自问三个问题,

图片发自App

我喜欢那些能聪明一次就管很久的决策,它不但带来更好的回报,更能避免很多麻烦和压力。而未来优势型企业恰好在这方面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虽然企业研究力图寻找确定性,但确定性永远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确定性则是绝对的、持续的。这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确定性研究圈定符合特定标准的“对象”;而不确定性带来的市场分岐、定价偏差和收益概率分布,则提供了“时机”。前者是瞄准,后者是扣扳机,二者结合正是投资艺术性的重要表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股市进阶之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