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电子类产品创业的一点思考

文/周大有

1、写在前面

这段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三年前无人机的浪潮席卷全国,仿佛历史机遇已经出现,各路诸侯厉兵秣马,准备逐鹿中原,以为出现一个苹果必定会有一个安卓(当时动不动就到深圳那边去,吃了两碗隆江猪脚饭,就去供应商那里吹水,现在想起来,除了汗颜,其实还有些不好意思,当时还真不要脸,不过深圳的创业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兴趣的话,后面再开两篇文章)。

话归正题,当时一股热情充沛在我的胸口,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呼唤我,感觉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我辞去了工作,跟着王大哥开始了硬件产品创业之路,一路上激情相伴,披荆斩棘,拿着员工的钱,操着老板的心。可是世界就是那么客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市场就有市场的规律。话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所以本来以为的美好局面后来并没有出现,反而深深的被市场规律教育了一番。

走到现在,虽然还是失败了,但总有些东西是要表达的,有些感悟是要写出来的。准确说,这个项目放下大半年了,现在来写,可能能更客观的看待这次的创业过程(陪大哥创业)。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总结错误,反思过去,来罗列很多失败的原因,更不会像个怨妇一样劝大家不要创业,或者像祥林嫂一样天天给别人述说自己的悲痛,所以不会谈到这次创业的细节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心态,而是想通过这段经历,把自己发现的一些很浅显的道理呈现给大家,算是自己的一点思考吧。笔者是研发人员,准确说,创业过程中是研发管理人员,再后来感谢王大哥给机会,竟恬不知耻的连市场,销售都管了。所以后面的内容会引用一些理工科里面控制理论的思想。

2、我理解的市场模型

2.1、由卖菜想到的(抽象的市场怎么具体化,可执行化)

做电子产品与卖菜其实没啥区别,在很多偏远的农村或山区,现在还是15天赶一次集,或者分大小周赶集,每次赶集的时候,各个卖家都会把自己家里的腊货,蔬菜,烟草等各种商品展示在集市上(或肩挑,或摆摊,或门面)。这种赶集的商业行为跟行业展会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更关注于生活必需品,一个更关注于消费品(《国富论》里面称为便利品,我也不懂,刚好最近在看这个书,现学现卖一个)。

所以电子产品(菜)的市场主要体现在展会上(集市上),网络上(邻居的交流或其他媒介),渠道上(小菜店)。

然而这三个市场窗口各有什么不同,就我肤浅的理解谈谈我的看法:

  • 1.展会
    展会很适合初创团队,集市嘛,客人多,友商也多,只要你的东西便宜又好用,就会有客人上门的。
  • 2.网络
    网络这个东西,其实也需要很扎实的付出,以网络营销为典型代表的是小米这类的企业。不排除有那种利用一个事件就让自己帖子火起来,附带着营销点东西的套路,但总觉得这种套路,就像路上捡钱一样的,可遇不可求(价值是劳动的体现嘛,钱这么好捡,大家都去了,所以不要太浮躁,不要想着一夜暴富,修身以俟命,好好打造自己,等待命运的降临)
  • 3.渠道
    渠道这块更不用说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经营出来的,以这块为典型代表的是OV手机,格力等。

当然了,现如今如此庞杂的商业结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单一的市场展示窗口。回归本质,我们只谈更适合自己的,作为一个硬创团队,只要你的产品性价比高(品质稳定),去参加展会是最合适的(便宜,客户多,友商多,本质上靠谱,性价比高),拉到市场上遛一遛,千万别拉稀摆带,自己都没有准备好,如果拉出去,到时候正货天天出质量问题,那基本就提前game over了。

划重点:市场在哪里,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分解化,多去集市上看看

2.2、市场闭环的模型

有人总说自己的公司是市场导向,其实这都是小公司(大小之辩不带任何其他意思,能做到在市场上,正向闭环,提高生产力都是牛逼公司,多多少少也在影响市场),伟大的公司是可以创造市场,引领市场的(换句话说,就是改变世界)。当然了创业公司更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以及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才能脚踏实地。梦想很大,但是还是要可具化,可落实。千万不要没有Jobs的命(命是可以修的),却拥有了Jobs的梦想,动不动逢人便说要改变世界。又扯远了,这是我的缺点啊,思维偶尔不听使唤。我们先上个图。


图1、市场控制简易模型
2.2.1、简要介绍下控制流程

这个图画的总觉得哪里还不对劲,先不管了,先写完,一个控制系统里面,有输入,有反馈,有处理器,有执行机构,重要的是有了反馈就有了闭环。

  • 传感器
    对市场的反馈主要来自于产品经理,以前觉得产品经理高深莫测,动不动就改改改,桌上拍刀都搞不定他。现在我个人感觉产品经理其实很简单,我们这些人,我们这种团队规模,远远没有达到天天谈什么用户体验的阶段,精力放在先卖出去再说吧。所以这个传感器主要收集哪些信息呢?我觉得以下三个信息就差不多了。
  • 1.竞品信息
  • 2.消费者代表的心声
  • 3.价格信息(没有包含在竞品信息里面,是因为这个价格除了看竞品,还要看消费者的心声)

竞品信息包含了产品的功能,竞品的出货量,供应链等很多因素。而消费者的心声就是消费者心里还要哪些功能,他们希望价格做到多少?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收集到这些信息后就能准确的输入到控制系统里面。

  • 处理器
    处理器其实就是公司,处理器要强大,主频要高,速度就快。

  • 图里看不见的给定输入及决策机制
    决策代表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向,至关重要,决策的核心依据罗列在下面:

  • 1.质量稳定,功能一致的情况下价格更低
  • 2.价格更低的基础上,功能,性能更强劲
  • 3.在以上两个基础上,能更漂亮,工业设计更美观

以上三点,很明显,我是按照重要程度来列的,初创产品做不到第一点,在一个既有市场上,就不要考虑第二点第三点了。一旦一个产品赚钱,大量的资本会涌入,价格就会下探,直到达到这个产品的合理利润水平。降价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和能力体现,符合商业逻辑和本质。
既然做的是一个既定市场,而不是开创的未知需求,其实玩的就是资本,就应该按资本的魔性来玩。扩大产能,降低价格,构筑技术壁垒,品牌壁垒。一个消费品,早期的市场是谈不上市场壁垒的,就是价格流,后续会形成品牌壁垒,如果别人都形成了品牌,你还没有做起来,那就只有两条路了,一条就是用品质和价格慢慢熬,熬出自己的品牌,一条路就是这局不跟了,早点止损。

2.2.2、控制周期

控制周期在控制系统里面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控制系统的带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评价一个控制系统的好坏,三个字“快,稳,准”带宽能不能及时响应市场的变化(价格的变化,需求的变化),是这个控制系统成不成功的关键所在。否则这个控制系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以前我们团队的分解周期都是比较乱的,没有章法,研发要搞多久,生产要搞多久,质检要搞多久,新产品定义什么时候切入,都没有确切的时间点依据。其实系统带宽取决于产品市场,简而言之具体到可落实,就是所在市场的主展会的周期,比如,展会是一年一度,那么一年必须推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竞争力,功能竞争力,设计竞争力),当然也要考虑到具体的项目实施周期,至少不能太落后于竞争对手。在公司层面来分解这个时间周期,比如,9月开展会,那么展会完了就要定义产品,3个月出样,2个月试制,2个月量试(为量产做好准备),然后充分测试,在测试阶段,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再开展市场造势及营销工作,急不得。准备充分了,再迎接下一年度的展会。如果友商太牛逼了,半年就推出了新品(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的管理水平和研发生产能力,半年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的公司最多是年度),那么我们就要加油了。

如果赶不上主展会的周期,那么这个控制系统的带宽太低,太低了,就会出现系统震荡,如果带宽不能及时提上来,越振越大,最后发散了,就宣告失败。一般的控制系统呢,在三个控制周期内就会跟随良好,正向闭环。意思就是3年看成败,所以重点又来了,你的资本够不够玩三年。三年内保证你的核心团队不散伙,保证你的资金不断裂,这是特别难的。

控制周期主要体现在研发时间,制造时间上,研发没有成熟的技术成果,不要轻易出产品,先蛰伏一段时间,形成稳定的技术成果,再来构建你的市场控制系统。千万不要在还没有技术成果的条件下,就开始运行这套控制系统,否则最后可能会死的很难看。制造时间,制造时间体现在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上,供应链一定要采取就近原则,本来一天可以搞定的事情不要因为异地恋而产生误会和隔阂,毕竟,异地恋成功的还是比较少的,不是没有,但至少三观相近,动不动飞过去沟通下感情,还是会有好结果的,但毕竟是少数,所以初期一定要把你的公司建在产业集中地带,所有供应链资源车程半日可达。

在这个小节里面顺带说一下费用问题,如果有技术(成熟技术),有资金,有供应链资源,大概就可以去耍一耍了。但是资金的问题,要做好三年(前面说了嘛,3个控制周期基本实现控制稳定)的打算,由人员工资,产品打样(样品费用,模具费用,差旅费用,损耗等),市场营销(至少是展会的费用),部分产品垫付资金等组成。所以一款科技产品,没个几千万,不要随便耍了。耍到一半,钱没了,人散了。

3、总结

上面讲的都是针对既定市场需求,或者新市场萌生阶段。如果是未知市场(还没有的那种创意产品,或者发现了一个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点),由于没有竞争,所冒的市场风险也更大(无法确定你想的这个点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但是反而对资金的要求更少一点,因为只要一个开环周期,就能大概知道能不能成,如果成了,别开心,因为会有更多的其他资本涌入,立马就会切换成上面讲的那套市场模型,经历了上面的那个市场模型,死的死了,活下来的,恭喜你,基本进入了一个稳态,接下来就该操心,谁会是黑马,你又如何被颠覆。生命不止,折腾不息,还是挺有意思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消费电子类产品创业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