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收益是增加的,而且有政策,为什么推行不下去呢?

在电视剧中,收益增加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官员想要收益,毁坏堤坝,强迫百姓以低价卖出农田,对于农民而言,肯定是不愿意。



在刚开始的是,改稻为桑,提出来的时候,按照朝堂上的言论,我也很奇怪,为啥百姓没有接受,皇帝也不是昏庸之辈,也同意了这个做法,内阁也同意了。

但在北京的朝臣之中,改稻为桑是个可以扳倒对方的计策,而不是可以利民的良策,这从出发点之上,就有些不对。

百姓没有接受,倘若说是,知府知县的贪污,那在剧中也没有,包括那几个高官也并没有多少表现,只是在后面的冲突之中,表现了出来,电视剧之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只是表述了这个问题,只是表现了这个问题的几个不是主要的矛盾。在电视剧中,没有表达完全。

在回到现实之中,像我们现在的国家推行政策,几乎都能够很好的执行,利国利民,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从这看,以现在的的事实去对比的古代的现实应该可以得到答案。

同时,你如果你现在的事实去要求明朝那时的人们,这样是不行的,生产力的水平就没在同一个水平之上,政治制度也不一样,时代之中,可能都会时代的局限,这局限,可能要做的是,发现它,改善它,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人始终是参与者,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人都是主角,你不能把自己想成是任何事件的主人公,每个人都会按着你自己的思路来。

就像着改稻为桑,一想是啊,这么好的政策为啥没有实行了啊?胡宗宪没有成功,严世蕃没有成功,张居正没有成功,他们都是站在那个时代的顶端,那你从哪方面认为自己可以行了?那时一亩地能种稻,收成是多少?都不知道,一两银子可以买多少东西?也不清楚,怎么去解决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收益是增加的,而且有政策,为什么推行不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