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秋《人的全景:弹簧人、思维体操与进步》

人的全景:弹簧人、思维体操与进步

理论篇 人的全景

第一章 解构思与行

全因模型

特性

平衡

稳定

分类

平衡态

需要产生的源头,是需要产生的原因

负反馈

需要是由平衡态失衡引发的。我们由需要引发的一切行为或思考都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恢复和维持平衡

我们偏离平衡时,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进而产生动机,并激发行为。

经验价值清单

个人的经历、

体验,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

规律

还有最终抽象出的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经验价值清单的不同,就是人们在思考、决策、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根源所在

经验价值清单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比较器

比较引发了绝大部分的心理失衡,它在一切心理需要中贯穿始终

平衡补偿机制

人们会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使自己恢复心理平衡

自我安慰

自找理由

自圆其说

自找台阶

意义

从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只有处于平衡态中才能生存,人的思考和行为就是负反馈,它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人思考和行动的依据都来自经验价值清单,人的心理失衡大多来源于比较,人应对心理失衡惯用的策略是动用平衡补偿机制来助力其他方法。

第二章 思维操作间

归纳

找不同

我们不仅能比较出细节的不同,而且能感知模式的不同,人与人、物与物的不同

“找不同”正是比较器的底层运行逻辑

找相同

人类喜欢找规律,因为规律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并且在思考时节省认知资源,从而使行动更加迅速,规律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找相同”就是我们的大脑发现规律、理解世界的核心程序

记忆

以熟记新

新近效应

压缩

记忆是压缩储存的

关键要素

信息相对清晰、明确

关键要素之外

信息相对模糊、虚化,

只有那些被我们注意到的事物,才会被存储到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

记忆压缩的价值

使我们的认知更为集中和高效

记忆重构与记忆短路

当我们需要回忆事件的细节时,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惯性预测,填补之前由于记忆压缩导致的记忆空白

我们的头脑也会根据与关键要素相关的信息去填补记忆点之间的空白,从而完成重构。

搜索

从大脑中调取有用信息

演绎

用规律推演未来,人们对一件事的判断和预测都是基于自己或前人过去总结的经验和规律。

想象

叠加:把已有的信息和逻辑加在一起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

思考

意识和潜意识的完美结合

第三章 行为助推器

情绪

一组中性情绪:惊讶-惊愕(Surprise-Startle)

两组积极情绪:兴趣-兴奋(Interest-Excitement)、欣喜-愉快(Enjoyment-Joy)

五组负性情绪:愤怒-狂怒(Anger-Rage)、害怕-恐怖(Fear-Terror)、羞愧-耻辱(Shame-Humiliation)、轻蔑-厌恶(Contempt-Disgust)、悲伤-极度痛苦(Distress-Anguish)

快乐

快乐三角模型

“确立目标”

“构思方案”和“实施方案”

“达成目标”

兴趣

做得好且有价值的事才能成为兴趣

兴趣可以通过后天培养

欲望

欲望会储存

安全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利己

人有利己的倾向

利己倾向不等于自私

利他

利他亦是利己

利他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第四章 思维与行为的边界

能量边界

1. 能量原则——身体中的“蓄电池”

我们每天吃饭、喝水、休息,就是在给这块“蓄电池”充电,给身体补给能量。

这块“蓄电池”的容量,就是我们的能量边界。

2. 能耗最低倾向——身体的“省电模式”

人倾向于消耗最低的能量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3. 当下高能耗——抵抗失衡

社会比较

保障未来的能耗最低

4. 应对能量边界——为“蓄电池”扩容

如何为自己身体中的“蓄电池”扩容,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坚持锻炼

5. 善用能量

聚焦、专注

信息边界

1. 认知资源有限——同时处理的信息有限

2. 通过练习转换加工方式

如何使一项任务从控制性加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进行大量有效的刻意练习。

3. 专注时间段

4. “看不到想不到”——想象仅局限于接触过的信息

5. 非全信息局限——人都是“短视”的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

每一个人能够拥有的知识量存在上限

效用边界

1. 边际效用递减——求新、求变、求更高的根本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

韦伯-费希纳定律

当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时,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

也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大幅增加时,人的心理感觉只有轻微的变化

我们对外界刺激增长的绝对值并不敏感,更多的感受来自刺激变化的百分比,这也为边际效用递减提供了生理心理学依据

2. 心怀感恩

感恩是一种名誉上的回报,是对别人实施善行的一种奖励,可以促成下一次善行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是维持长久工作动力的关键

实践篇 进步阶梯

第五章 夯实基础:本性

本能之误

1. 丢掉“动物性”

克服本能之误是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是进步阶梯的第一步。

2. 用方法而非本性做事

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本能之误

3. 不顺眼警报

“不顺眼警报”亮起——这个人现在很可能在学习上或工作上给你带来了压力,你很可能已经陷入攀比和嫉妒的陷阱中。

过度比较

1. 由比较而来的错误

不论比输还是比赢,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都会被结果牵动

嫉妒向上,傲慢向下

2. 嫉妒与“同喜诊断”

怎样才能克服嫉妒情绪呢?

尽人事、听天命

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向下看找回存在感。

随喜

保持平和的心境,放弃社会比较

真心诚意地为他人的成功感到开心

3. 傲慢与“直问缺点法”

要克服傲慢这种毛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其现实的打击”。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情绪失控

1. 失控的情绪是野兽

成功者是没有情绪的

2. 思维体操:延迟法

愤怒则会在几分钟后消退。 [1] 既然愤怒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那我们只需控制自己在那短短几分钟内的情绪即可

用书写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欲望无限

1. 贪婪打败幸福

我们对利益的追求总是“无止境的”

我们每天沉浸在“如何获得”这个问题中,而忘记体会已经拥有的幸福

2. 思维体操:感恩快乐法

感恩并珍惜已经拥有的

第六章 新手起步:沟通

假设信息填补

假设信息填补

假设信息填补最大的漏洞在于,人们总用自己来填补他人,得出的结论往往很主观,因此无法客观、全面地看到他人的全貌。

人类很多狭隘且自以为是的判断都来源于假设信息填补。

“假设信息填补”4条主要途径

观察言谈举止,

进行言语交流,

共享工作经历,

共享生活经历

无处不在的假设信息填补

人们喜欢推己及人

你很善良,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善良;

你爱财,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爱财;

你是个疑心重的人,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在怀疑你;

你计谋多,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经常对你下套

假设信息填补本身不一定是错误的,有的时候用经验去判断一个人是非常高效的,但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经验支撑

思维体操:模型法与第三方咨询

如何应对他人对自己的假设信息填补?

模型法

先在心中建立几类人的行为价值模型

如何避免自己对他人的不真实的假设信息填补?

参考第三方的意见,多问问别人的意见

确认有必要

推测必误解

每个人对他人的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推测的,在非全信息局限和假设信息填补的影响下,推测必定会产生误解

我们还会受到新近效应的影响。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最新接收的信息和经验去思考问题,推测他人,但它们也许并不适合当下的情境,这就有可能造成误解

误解的其他推手

透明度错觉

指的是在沟通中,每个人都以为他人能够很清楚地了解自己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产生一种错觉:“我与他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无障碍的。”除此之外,人们通常还会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对方所传达的信息,这往往会直接导致误解产生。

维持判断力自信

人都有维持判断力自信的倾向,不愿意轻易承认自己有错。

情绪化

没有人喜欢被误解,因此当被他人误解时,人们通常会本能地反抗,同时会出现负面情绪。

误解百分百,确认有必要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推测必误解,误解百分之百会发生,你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也不要奢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在认识到误解百分之百会发生后,我们要直面误解。如果你不确定与对方之间是否产生了误解,一定要和对方直接沟通并进行再次确认,甚至是多次确认

在误解产生之后,我们要加强“职业化沟通”

沟通者要尽量避免情绪带来的影响,要就事论事,不要泛化问题,更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是被情绪主导从而使自己产生偏见,要多陈述事实,少代入个人观点。

拆解沟通全过程

沟通小技巧

沟通中,误解的产生是由语言的局限性、熟悉偏好和假设信息填补造成的

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沟通的人呢?

要尽量做到多说几句,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尽量多从不同角度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以避免误解

我们要学会倾听,全面把握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减少因熟悉偏好导致的信息获取不全

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去想想事情是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不要被假设信息填补遮住了眼睛

第七章 初级挑战:观念

价值观

不同社会、不同地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边际效用塑造了道德规范的上下边界,形成“道德纬度带”。

非逻辑接受

什么是非逻辑接受

对全新事物毫无阻力、不加逻辑分析就接纳的现象,称之为“非逻辑接受”

这里所说的全新事物,指的是大脑在这个维度从未接受过任何同类信息的情况下,首次出现的事物

人在决策时,之前获得的信息会成为之后判断的依据和标尺

思维体操:学会“拆地基”

我们要学会对头脑中存有的观念,尤其是已存在多年的观念进行拆解,寻找其最底层的逻辑根基,这就是“拆地基”。

要看这个逻辑根基是否符合人性最根本的诉求,这种诉求可通过平衡态的模型来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观念需要将寻找到的逻辑根基与不证自明的公理进行比对

幼年经历如何影响人生

印刻效应

雁、鹅、鸭等禽类在破壳而出后会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当作母亲,不论这个物体是什么,它们会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尾随反应,生物学家将这种反应称为“印刻效应” 。

人类虽然并不受印刻效应影响,但在生命的早期,人就像一张白纸,对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都会非逻辑接受,这些信息塑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之后,人会‘理所应当’地按这种方式进行思考、行动和生活,并且很少会有质疑和反思。 

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塑造大脑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身教往往比言传更有效。父母注重自己的言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鸭子模板

一个人从成长环境中接受了一种新经验后,会像小鸭子一样接受它、依赖它。

一种经验被接受的时间越长,我们用得就越顺手。对那些被接受的时间长而且还算有用的经验,我们是极其不愿意替换的,最多只是对其做些调整。

旧观念裁决新信息

人很容易被之前接受过的观念左右,具体来说:每个人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做出评价和判断时,都会以之前持有的观念为出发点,这些“前观念”就像法官一样,有着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对后续进入的信息“评头论足”,甚至做出“价值审判”。

旧观念胜出

无主洞易占,有主洞难得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座有很多个洞穴的山,一旦有洞穴是空的,新事物就像刚来的小动物那样可以很自然、很顺利地钻进去。但对于已经有主的洞穴来说,后来的事物想要占领它,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势必要和洞穴的原主人进行一番恶斗

成本导致旧观念胜出

人们之所以会排斥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不同的次新观念,是成本与收益计算的结果。

接受次新观念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两点

能量成本

能量是人们接受次新观念的基础,因为人们需要有足够大的能量才能克服“新”带来的冲击。当一个人预测自己的能量不够时,必定无法接受次新观念。

替换成本

付出的越多,替换成本就越高,人们对于旧观念也就越难抛弃

收益的计算则更复杂,需要先减去因“新旧替换”造成的既得利益损失,再加上可预测的未来收益

成为“热情好客”的洞主

一个人对不同观念的兼容能力,影响着他的成就高度。

新观念 有可能会在关键时刻为你打开机遇之门

固执背后的盘根错节

旧观念胜出和无法说服的区别

旧观念胜出

指的是个人心中每天都会面对的各类事物的新旧观念冲突

无法说服

指两人观念冲突时一方企图说服另一方的特定情境。

人们为什么“无法说服”

一个观念形成的时间越长,背后支撑它的经历和经验就越多,这个观念就越牢靠

思维体操:假设法+找源头+建通道

正因为“无法说服”,所以人要改变已有观念是非常痛苦的。要改变一个固有的观念,可能需要付出比接受这个观念时多几倍的努力

人们要改变观念,不仅仅意味着自己在当下问题上错了,还意味着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许多观念都错了。

假设法或假设他人有理法

先假设对方的观念是对的(每种都是对的),那我自己有哪些观念存在问题,这些观念存在哪些问题?

在“无法说服”的影响下,当我们试图说服他人时,可以循序渐进,

给新观念建立与其已有观念相连接的通道,从而让这个新观念更容易被人接受

多宝豆——拥抱新观念

多宝豆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和见识,都如同一颗颗豆子被存入口袋,随着口袋里的豆子越多,人在面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就会有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思考方向和备选方案。一个人的经验足够多,就像口袋中累积了足够多种类的豆子.

多宝豆带来包容和创造力

“多宝豆”带来的多元视角让人更包容

不同的“豆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进而成为一个更包容的人

“多宝豆”带来的多元视角还能提升人的创造力

“多宝豆”提供给我们的,是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多元的思维路径,而这些都是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思维体操:成长四益

开卷有益、出门有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是我们丰富经验价值清单的重要方式,因为我们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身去经历所有事情。

开口有益、交流有益

先讲出来,再互动。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理解了某些知识,但其实似懂非懂,只有当我们能够逻辑清晰地讲出来时,才能说“我真的理解了”

交流依靠的是双方语言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而这正是人们验证自己的“多宝豆”,并从他人那儿获取更多“多宝豆”的最佳途径。

第八章 中级蜕变:改变

改变活化能——禁锢人和世界的力量

改变自己需要跨越活化能

活化能是一个化学概念,用来定义化学反应开始发生时所需要的能量。

做一件事需要耗费的能量越高,改变活化能就越高,完成这件事就越困难

思维体操:借助催化剂、预估困难减半

人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力量,才能跨越活化能,完成改变。

降低改变活化能,具体来说就是将你对一件事情的困难程度的预估减少一半。

改变虚弱期——变化的必经之路

伴随改变而来的阵痛

改变虚弱期

改变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改变后的一段时间必然伴随着成绩和效率的降低,这段时间就是“改变虚弱期”,

理解改变虚弱期

赫布定律

又名“突触学习定律”

当细胞A的一个轴突和细胞B很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久地、不断地参与了对细胞B的兴奋,那么在这两个细胞身上或其中之一会发生某种生长过程或新陈代谢的变化,从而使A与B的联系得到增强。

记忆草地”一节中,我们说人的头脑就像一片草地,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就会在草地上留下痕迹,当这个信息反复出现时,草地会被踩平并形成路,而且会慢慢地从小路变成大路,直到变成铁轨,越来越好走

思维体操:重设比较对象

①给自己的改变找到完整的“证据链”,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当你确信一个改变会带来好处时,中途放弃的成本就相应提高了

②重视练习,并不断提醒自己练习的重要性

③适当抛弃经验,改就改得彻底

变化惰性——人天性拒绝改变

变化有“惰性”

牛顿运动定律

“每一个物体都会保持自身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自身的状态为止”

人也不例外,人总是倾向于维持原有状态,不愿意改变。

改变是一件“费劲”的事。为了节省能量,人们自然不愿意改变。

既得利益强化惰性——不改变也挺好

相对无阻力

如果人不改变也能“活着”,索性就不变。这里的既得利益者,指的是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无阻力状态下的人们

所谓“相对无阻力”,指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优越,只要目前生活中没有重大危机,都是相对无阻力的状态。

现实生活中,只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才会迫使人们做出改变

跳出既得利益

想要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克服变化惰性,我们需要做到居安思危,面对外部机会,要勇于尝试和接纳

熟悉偏好

即人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东西

一是熟悉的事物更易于认知,消耗更少的能量;

二是熟悉的事物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下,更有利生存。

除了省力,熟悉的事物意味着能够运用经验进行预测,意味着安全感。

熟悉偏好逻辑图

扳道工——你的人生轨道可以改变吗

生活就是一条重复的轨道

人的思维最大的局限就在于“看不到想不到”,只有依靠外力被“扳道”后,才有可能了解自己从未知晓的世界

“扳道”是一个人的思维、理念和见识得到扩展的转折点,会让一个人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思维体操:“自我扳道工”

如果可以在头脑中植入一个“扳道工”,敏锐地发现并把握住每一个能为自己思维“扳道”的外部机会,人就能摆脱一些旧思维的束缚,更新自己的轨道

第九章 中级飞跃:创新

创新的本质

什么是创新?

所谓创意、创新,就是把两个原本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通过某种逻辑联系起来

创新即叠加

创新来源于叠加,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事物和逻辑的一种组合

制造创新

创新材料

自然界已有的不同元素(事物、概念)

多种思维逻辑,这是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而得到的,其中包括组合、类比、取反和拆分,还有性变、形变等

阻碍创新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也叫记忆铁轨

新信息在我们头脑中留下印记就好比记忆草地上新出现一条路,不断地重复、提取和运用这一信息会将这条“路”不断拓宽,甚至使其变成铁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运用这条信息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那么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境时,就很难产生新想法了,因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已经形成的记忆铁轨,这远比建造新路要快捷得多。

思维定式是说人们积累的经验、思维规律,会在反复使用中形成稳定的路线、模式

功能固着

人有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一旦认定物体原有的功能,就不再考虑其在其他方面的作用,这个倾向就是功能固着

例如,我们通常认为只有用螺丝刀才能把螺丝拧紧,而想不到硬币也可以

打开创新的镣铐

要想拥有创造性思维,你需要一个放松的、不受限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头脑中的元素可以天马行空地产生连接。

保护“创意新生儿”

“丑丑的新生儿”

有孩子的人几乎都知道,孩子在刚出生时都不怎么漂亮,甚至有些“丑”——皮肤紫红且布满褶皱。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皮肤就变得细腻饱满,五官逐渐清晰,非常讨人喜欢。

创意也是如此,所有创意在刚诞生时都漏洞百出且十分脆弱。但它们都个性鲜活、充满生机,只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就有可能发展成完美的创意

面对“丑小孩”,放下完美主义

激发创意的初期,人们除了要抛开对自己的完美主义,对他人更应做到不否定、不批判,接纳别人的“不完美”。

不允许参与者批判上一个人提出的观点,每个人只能说自己的,有时甚至不允许参与者在他人发言的过程中露出任何怀疑的表情

重视反馈,虚心接纳意见

先接纳“平庸”,再走向“伟大”

创新实操攻略——成为创新专家

忘掉需求,抓住痛点

所谓痛点,就是人们心中的不爽、日常中的不便或不能

拆解痛点,清楚哪里痛才是关键

所有痛点都是由局限导致的

如何发现真正的痛点?

对问题进行层层拆解,找到最小的不可拆分单元,确定痛点的精确位置

一日一新——让创新成为习惯

一日一言,要善于总结规律,每日总结一条规律

创新规律,需要我们经常搜集已有的创新案例,从中总结创新规律,以充实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

事物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经常总结事物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提高归纳能力和洞察力,进而对痛点的拆解也会更为精准

一日一书,要博学多识

了解的元素越多,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多读书、多游历、多交流,搜集更多的“多宝豆”,这有助于人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观念,这些知识和观念进一步拆解和叠加,产生创新的概率自然更高

要坚持一日一新

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坚持每天至少一个创新想法,时刻在头脑中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拆解、元素腾挪、元素叠加这一系列动作

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这一系列动作就会成为我们头脑中的自动化加工过程,一遇到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一方法进行处理。那时,创新就会成为我们日常的一个生活习惯、一种自觉意识。

要掌握思维训练方法

曼陀罗法、分合法、逆向思考法、属性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优缺点列举法、5W2H检讨法、目录法等

要勤于思考

只有使脑子不停地思考,才能使各种创意不断地待机轮巡,进行碰撞

人类创新历程——从叠加开始的辉煌

人类最初的创新来源于自然界——石器时代

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当下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改造和发展,或提出有别于之前的方法

肉+火=更美味的肉,这就是“烹饪”

“黏土+水+火”,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海水+陶器+火”,煮盐的技术也被创造出来了

自然物与创新物的叠加——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自然物与创新物的叠加

将制陶技术与红铜、锡、铅等金属元素叠加,发明出新的“青铜冶炼术”

思维逻辑——让创新起飞

思维逻辑

“组合”

将不同的物品、技术拼接到一起,就是“组合”

把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重新组合,使之形成联系,这就是“组合”这个思维逻辑的关键点

“类比”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从中找到它们的类似之处,这种思维逻辑在技术创新上被反复使用。

“取反”

“取反”实际上就是逆向思维

风能够吹动扇,而反过来扇也能扇动风,这就是“取反”思维逻辑

“拆分”

就是将整体变为部分

“阿米巴管理制度”,即把庞大的组织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组织,让它们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管理制度创新,将“拆分”这种思维逻辑应用到了极致。

第十章 高级进阶:不知之障

高山俯瞰——不同层级眼中的世界

高山俯瞰

处在不用位置的人的经验价值清单不同,失衡源和负反馈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决策、动机和行为也自然不同。

位置不同,考虑的角度也不同,相应的做出的行为举动也会有很大不同

不知有不知无——不知道别人有,则不知道自己无

不知他有,不知我无

第一层含义是人永远无法想象到自己从未见过、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这是“不知自己没有什么”的问题

第二层含义是人们很难认清自己能力的高低,这是“不知自己没有多少”的问题。

不知道别人有什么、自己没有什么,不知道他人有多少、自己无多少,这就是“不知有不知无”。

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通常不能发现自己的这种“无知”。

比自己以为的差一点

我们经常会混淆“知道”和“理解”。尽管只看到了事物的局部,却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局

达克效应

在群体中,表现最差的人往往是最高估自己能力的人

对事物4个不同的认知层次

听说过、知道、理解、自己能讲出

这4个认知层次之间就像见过车、会开车、会修车和会造车一样,差距巨大。

思维体操:放大镜思维

结构化思维

积极的价值观

我们既要对已知保持谨慎,又要对未知心存敬畏,只有这样才能挣脱“不知有不知无”的束缚,找到前进的道路。

雪山困境——人到高处,弱点必现

压力越大越容易出错

雪山困境

爬雪山时,所处的海拔越高,氧气就越稀薄,爬山者越容易出现动作变形。

同样一个动作,在低海拔可以轻松完成,但随着海拔升高,气温、气压降低,就越难轻松完成。

雪山困境的形成原因

个人存在的短板在层级越高时越容易被放大

不知有不知无,这种思维局限决定了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

改变虚弱期使身处高位之人没有机会和时间去改变

应对“雪山困境”最为有效的手段

合理组合长板

知边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清晰边界,高效成长

认识你自己

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若又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

当我们在大边界、大范围里不断尝试,逐渐清晰自己具体的定位时,就能知道自己在哪个圈子里会做得更好

人的成长是一种从模糊边界到清晰边界的历程。而最高效的成长是在边界范围清晰后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为什么认识自己的边界很重要?

一个人“以为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重合越多,这个人在有关自己的事上做出正确决策和判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能力圈与行动圈

如何才能认识自己?

歌德还曾说过:“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相信大家通过持续多年的行动,一定能透彻地了解自己的边界,从而在自己的长项上做到更好

知边界逻辑图

第十一章 总裁跨越:弹簧迷雾

维持判断力自信——认错的阻力

判断力是生存所必需的

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似乎有一种“执念”——坚信自己是对的,

根源就在于人需要维持自己的判断力自信。

判断力究竟有多重要

在康德眼里,“在悟性和理性 之间,仍有一个中间分子,这就是判断力” ,这是一种连接经验与原理的能力。

人们会在心里对自己的判断力强弱做一个评估,判断力弱可能意味着自己不如别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被淘汰。

所以,每当有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或对我们的判断提出反对意见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一场判断力的博弈中“落了下风”,心理平衡被打破。为了恢复心理平衡,维持判断力自信,就几乎没有人愿意轻易承认自己判断失误,都会本能且固执地坚持原有观点。

什么叫判断力?

判断力是人们从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中搜寻方法,并用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人们失衡后,进行负反馈方案选择以回归平衡的一种能力

维持判断力自信是认错的阻力

人们的很多错误都来源于维持判断力自信。当每个人都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为自己体面地守住一方领域时,殊不知偏执和自负的漏洞早已暴露无遗,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思维体操:本人与作品分开,错现己强

专家”认错之所以难,除了为了维持判断力自信外,还因为一旦承认自己有错,他们的潜意识就会预测将有大量判断体系重建的工作要去做。

将你每一次的“作品”与自己区分开来,就是克服判断力自信的第一步,之后你就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质疑与批评,看到自己的错误。

判断力很重要,但判断力自信没那么重要,打破自己对判断力自信的执念,开启自省 的闸门,先破后立,人就会不断进步、更加优秀。

一个人如果能够低下头听取别人的意见,就意味着他可以随时调整错误方向,避免损失,使自己和组织做正确的事,这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期待性寻证

人们总是倾向于发现自己相信的

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判断是对的,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往往只能看到那些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而忽略与之相悖的,判断的偏见和误差往往来源于此,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性偏差”。

期待性寻证”,也就是说人们会在自己期待的方向上寻找证据以支持自己的判断。

无意识的“证实思维”

一是人们往往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二是人们找证据时往往倾向于证实而不是证伪

“科学家思维”和“反过来想”

科学家思维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应带着中立的态度去探索结论,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相信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结论。

比如,想知道“人工智能会毁灭地球”这一论断是真是假,不要在搜索引擎里直接输入“人工智能会毁灭地球吗”

我们应该搜索“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史”等相对中立的词条,通过找证据去探索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而不是一开始就先给出结论

反过来想

证伪”这个词通俗一点来讲,其实就是反过来想。要对抗期待性寻证可以进行“期待性证伪”。对待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经验和“前观念法官”,我们要学会站在其对立面思考,积极寻找能证伪的证据。哪怕只用一分钟去反问自己“如果行不通呢?”

记忆的修改——记忆为我而变

记忆会被修改

我们的记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新信息的干扰,当再次被提取时,它们已经被修改了

记忆有压缩的特性,而记忆压缩正是记忆被修改的重要前提——因为记忆的存储并不全面,这就给日后记忆的修改留下了空间。

在一片记忆草地中,那些零碎的信息就像脚印,如果附近其他脚印很多,那当我们再次来寻找当初的脚时,就很可能与其他脚印(记忆)混杂在一起。

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修改记忆

记忆修改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保护和每个人避免失衡的倾向。

为了迎合自我(包括自尊),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对记忆进行加工,并以此来稳定我们的自我评价。

自我说服——事前自找理由,事后自找台阶

自我说服的来源

自我说服,是不加质疑、不加反思地找到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证明自己“没错”。

“自我说服”途径

“事前自找理由”

“事前自找理由”促发行动

“事后自找台阶”

“事后自找台阶”缓解压力

思维体操:“30%原则”

事前自找理由”,用30%做乘法

一开始往往认为某个项目特别好,未来一定能成功,但最终该项目完成后,往往只能达到最初预想的30%。

事后自找台阶”,用30%做加法

在失败后,人们往往不愿承认这是因自己的错误而导致的,那就不妨先假设自己需要为此事承担的责任为0,我会在此基础上加上30%,也就是说,此刻我需要为失败负的责任为30%,之后我再去思考是哪30%需要由我自己来承担。

自我说服逻辑图

单倾选择——“冠冕堂皇”借口下的利己选择

单倾选择的不同体现

人的单倾选择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一是显性单倾,即人非常清晰自己在利己,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行动,等同于找借口;

二是模糊单倾,即人模模糊糊有点意识,但是没有深入剖析自己的行为是在利己;

三是隐性单倾,即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其实就是利己,也没有意识到潜意识启动了弹簧对经验做了修改,从而偏离了事实。

社会评价与单倾选择

我们的很多单倾选择都是在包装自己的利己动机,为了让他人眼中的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糟糕罢了

单倾选择逻辑图

思维体操:利益加减法之岗位变动法

在“利益加减”中,人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对自己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这样,人们就能想清楚自己真正该如何决策,避免因判断失误、匆忙行动而做出错误选择。

饭碗正义——以“正义”之名保护饭碗

为保护饭碗而生的“正义”

当人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受到威胁时,平衡态会大幅失衡。为了恢复平衡,人们往往会动用平衡补偿机制调低威胁者的重要性,并调高自己的重要性,在价值判断上反对威胁者,并认为自己是绝对“正义”的。

这时,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支持自己的证据和反对对方的声音,这就是“饭碗正义”。

正义的背后是生存和利益

“饭碗正义”源自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当外部事件发生时,人们会首先搜索自己的经验清单来判断当下的处境是否危险,如果得出“有危险”的结论,我们体内会分泌大量压力激素,并产生恐惧感和压力感,这时的我们处于失衡状态,并产生了恢复平衡的动机

为了恢复平衡并保障生存和利益,在产生动机后,绝大部分人会启动头脑中的“平衡补偿机制”,在价值清单中搜索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思维体操:利益加减法之角色变换法

利益加减法之角色变换法

你可以先假设自己已经离职,不再在原行业或部门,或假设自己现在处于对立一方或其他部门,这时你会怎样看待原来的问题?

如果角色变换后,你觉得原来坚持的事情现在不一定坚持了,就说明你原来处在“饭碗正义”中;

如果变换了视角后,你仍觉得这件事该做,那就勇敢去做吧!

第十二章 统帅止步:终极局限

自查无错——行检同一法,己错不能查

为何我们察觉不到自己的错误?

因为我们日常所做的决策只基于一套方法、一套标准,它就是我们的经验价值清单。

因为人用来做决策的经验价值清单只有一套,我们无法用另一套对自己的决策进行验算,所以即使错了自己也发现不了。

人人都会“自查无错”

因为我们都是用自己的判定标准来权衡,没有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深层思考。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判断标准思考,同时又用同一套判断标准审视,结果就是,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决策是有问题的。

竞争——自查无错的克星

当看到竞争对手表现得更好时,你立刻就能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或者低效的

只有养成日常纠偏的习惯和方法,才能真正降低自查无错的危害。

警笛、第二套经验价值清单与照镜子

我们很难摆脱个体固有的思维方式,总会以固化的模式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要想走出“此山”,从彼处看清世界的真面目,就要先冲破自查无错的屏障。

我们可以靠别人来检验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在头脑中放入一个“警笛”,时时提醒自己:“我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我的做法并不是最好的

其次,我们需要拥有足够开放的心态,了解第二套或多套经验价值清单

最后,我们需要在身边寻找“镜子”。有的时候,固化的思维模式让我们无法看清别人的思路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这就是“不知有不知无”的其中一种表现。

思维体操:月镜纠偏

如果有一个月没有人给你提过意见,那你就需要注意了,这说明你已经陷入了自查无错的陷阱中,你正在犯错,而且可能是很大的错。

将“照镜子”纠偏培养成定期动作,如果没有和他人、世界进行对照,从而得到不同的反馈,我们永远都走不出自查无错的误区。

自查无错逻辑图

第十三章 全面进步

实践进步阶梯

《人的全景:弹簧人、思维体操与进步》书籍脉络

后记总结与感悟

经常听人说:三岁看到老、性格决定命运。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两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接收外界信息,所谓的一手资料其实是别人经验的总结,我们大脑就像是一个个山洞,接收的信息很容易就会进入到山洞中且根深蒂固,同时,我们的大脑也有个特性就是接收的信息无条件接受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强化,我们习惯屏蔽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信息。

人是脆弱的,我们会逆来接受所以信息,无论它正确与否;但同时又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在保留部分原始特性的人类也拥有着自我改变的特性,而很多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反人性的,所以才有必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去夯实进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应该行进的方向,剩下的就是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避免踩坑,向着内心想要的目标大步迈进才是,一路跌跌撞撞,不断在自己脑海中积累“多宝豆”,并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剔除不适合的,保留最正确的;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迈出自己舒适圈;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清楚自己的长短板。

正所谓幼年小鸭子,少年多宝豆,青年扳道工,中年知边界。这就是全因模型对人生的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秋《人的全景:弹簧人、思维体操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