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30 造就无知的一些原因

1、幸存者偏差
在当今社会,还是回听到一些人讲读书无用论,列举的例子无非是谁谁谁读了大学,现在一个月也就两三千,还不如谁谁谁在工厂挣得多,要么就是讲比尔盖茨大学辍学,不照样当上世界首富,所以成不成功跟读不读书没多大关系。
这是一种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只看到盖茨大学没读完,却没看到盖茨每年坚持阅读50本书,其他方面的学习更是不胜枚举。而读了大学工资还低的人是存在,可是工资低真的是读书的原因吗?是不是有更多人,没读书,工资也很低?
在这个获取知识空前容易的年代,一些说没时间学习,或者不知道在哪学习的人,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谷歌效应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习,就是觉得互联网这么发达,什么东西搜一下就知道了,还用得着自己记吗?
上学时候,一些同学上课做笔记很认真,密密麻麻的,还很有条理,可是考试却从来排不到前面。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自己的笔记里都能找到,所以大脑就潜意识觉得不需要费力去记,学习效率就低很多。
知识的应用就像考试一样,相比大块时间来搜索资料,或者查询笔记,从大脑中调用和整合更频繁更重要。
永远不要觉得记在这里以后再看,或者有时间了再做某事,谷歌效应就是给了自己一个退路,一个借口。

3、理性无知
当我们发现,学习一样东西需要付出的努力,大于这个东西能带来的好处时候,就会选择性的放弃学习,这种现象叫做理性无知。
我上学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说含蓄点叫“理性无知”,说直接点就是懒。高中时候,无论数理化,还是总成绩,都是班里前几名,可是大家号称送分题的文言文默写总是丢分。那时候的想法就是,与其花大把时间来背文言文,就为了那三两分,还不如去好好研究研究数学物理,随便多做对一个题,就是几分甚至十几分。
后来策略着实奏效,作为班里玩得最疯的学生之一,高考居然考了班里第一。当年大学时候,英语单词、社团活动,也是这样理性放弃了。虽然当时生活确实因为少了一些学习负担轻松了很多,但对后期的生活和职业确实造成了一些影响。
毕业后放弃第一份在研究所的工作,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读写英文论文实在太费劲。社团活动的缺失,也是现在不善主动寻求合作的重要原因。而当年最烦的文言文,现在却如获至宝,只希望能耐着性子多读几遍《论语》《传习录》。
理性无知在时间紧缺的时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可以让自己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紧急的事情上。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当时以为是无用之用的事,可能会在以后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030 造就无知的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