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离职后的第3天,我才意识到:老板!还钱!

就在前两天,我被离职了,对的,毫无理由的。

此时,这家公司(应急演练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或许也只有圈内人知道。(圈内指的是:政府圈)

8月底,我就被单方面终止了劳动合同,美名曰:无劳动关系,系合作关系。工资不给了,只支付你项目奖金。但从9月至11月,未支付一笔项目费用。

当我和老板去申诉时,两天后我就直接被踢出群聊、被删除好友、被财务拉黑。哦,原来跑路、赖钱了。


于是,一个算不上勤勉但干活踏实的小不拉子(就是我),即被辞退,一点儿转圈的余地都没有。

我的憎愤或多或少也就油然而生,觉得是公司的无情冷漠,再加上老板这个东西的因素,我反思后也就发现,这样对待员工,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之后这三天,我没有给老板打过一通电话、发过一次短信,只是和朋友互诉,说开了心里话,彻底看清了。

现今,回头看看自己和这家公司走过的路,我却不得不承认——它只适合初入职场或随便混混的人,这家公司的某种狼性文化,在后面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1、只有干活才能拿钱

2017年中,当时的我也正找工作,闲来无事,就去网上找了份兼职,美名曰:志愿者。到了现场我发现:原来是给现场拍照、打杂。

老板也在其中

那时,这家公司的前身叫:即上海惠急公益服务中心。打着公益的旗号,执行着公司的机制,感觉是很有意思的。

但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应该是进公司几个月,就发现赚钱真难啊。(尤其在这家公司)

我当时有点奇怪,为什么公司是这样的性质:除去支付员工的工资,所赚的项目款竟然不属于公司。

老板直言不讳:我们是公益组织,这些钱是要回报社会的。你们要知道,肯德基不是靠买炸鸡赚钱的,当然我们也是。

顿时让我感觉公司的神秘、老板的高明。

同时老板也一直致力于建设公司文化,干得多拿得多,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业务和公关上,每个月,光是请领导们吃饭都有一笔不小的账目,自然大家的单子也就越多,工资也就越多。

此时要是有人和我谈什么公司在受贿收贿,未免就是和现在的高工资对着干。

反正当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彼时的公司始终遵循: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搞钱,包括我自己。每天那么辛苦,但是有钱赚啊。其他的,一概都是扯淡。

这样的道理,即使放到现在也是真理,更别说以前了。

对于公司来说,或许还可以有不同的身份逃避法律的制裁,但对于大多数前员工、老员工、基层员工,来说被辞退就辞退。

有利用价值,甚至能给出超出他们预期的钱(反之亦然),这才是这家公司“老板说了算”的极致表现。

(今儿只说该公司,后面会另出一篇写老板的)

2、公司不作为,才是对员工最大的犯罪

头几年业务量涵盖广泛:食品安全比赛、培训、各种宣传周活动、多数员工比较忙,尤其我和大罗,除了我们,其他新人的都是作为辅助。要是跟过几场,就可以独自去操作了。

外部接触的单位,我们会直接和科长、局长去沟通工作,公司会搞定领导的维护,最多的单位是市场局,也兼顾司法局、妇联等街道办,但只仅限于上海整个地区。

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因为公司只是搞好关系,拉单子,不会和领导接触过多,做业务的人倒变成了核心角色,所以就很容易抢客户、抢资源。

导致公司二把手“背叛”,直接单独去干了。

但这能怪员工么?

不,只能怪公司。

作为公司,管理的失度及制度的松散,就是一种不作为。

员工大多数年纪轻轻,并没有一技之长,更是一边学一边做,他们在公司文化的熏陶下,自然没有什么成熟的工作观。说白了,一切向钱看。

公司最初也是一边摸索一边过河,让初入职场的人——比如前面那个员工选择自己单干,更多的则觉得付出总得有相应的回报,因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干得多拿的多。

公司的体制也是不断变化,记得当时静安区市场局有一个项目是要坐班,按工资体系第二个月,就有一名员工提出离职。

离职后跟我倾诉,说简直不把我们当人,动不动周末要求去开会、每天做不完都要加班,说更过分的是答应的工资,并没有给到位。

最后老板解释道:适应不了,和咱们不是一条船上的。要想拿高工资,用实力说话、用结果说话。

我当时也觉得:确实如此,只有你做出成绩了,公司也不会亏待咱的,但一个女孩子家家就是求一个安稳,公司既然答应了人家,就按说好的给不就行了?

之后,听说,那名员工跟着老公去外地开了店,现在孩子都有两岁了。看到她现在富足幸福的生活,感叹人家的果敢,果断拒绝无信义之人、敢和老板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名员工当初还在我手底下,是一名出版编辑出身,她没干多久就辞职,这和公司的不作为,或许真的是原罪。

痛并思痛,公司对静安的项目做出了重大调整,收缩重心,裁掉不认可公司文化的员工,招了一个能力强的人,最后也是没干多久,也离职了。

我认为,公司是想营造出一种竞争关系的环境,却成了老板一言堂的独角戏。制度一天一变、管理看心情而定,没让正常人能待下去,虽然利于锻炼能力,但不利于你们的将来职业发展。真正的公司不该是这样的,但他们不会感到抱歉。

我说这些话时,既想到那名和我倾诉的前员工,更想到了曾浪费在这家公司的时间上的自己。

当年,公司营造出拼搏的那份心劲儿,总是鞭策我竭尽全力往前跑——没人觉得自己在公司没用。

就我看到数百名从这家公司离职的人来说,说起在这家公司,更多都是无奈。

公司文化无论是狼性文化、还是一言堂亦或向钱看,这都无可厚非。无论什么精神,不背信弃义才能令他们在任何领域披荆斩棘,无往不利。

相比而言公司的不作为,才是对员工最大的犯罪。

我不知道那些主动或被动离职的员工,如今都怎么样了,但愿,他们最终都收获了各自的成长。

3、不断试错是应对万变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9年初,我因故离开公司,就给老板和每个同事写了封告别信,里面我满是感谢和对公司的建议。

那时候公司的模式和现在的发展几乎一致,即每个项目组长负责一个区,以上海为例,大罗是静安区负责人、小罗师普陀区负责人...以此类推,凡是各自区域拉到的单子,该区负责人进行执行。

但这样的弊端就是太局限。既然全国各地的职能部门都大差不差,为何不面向全国呢、走出去呢。

2020年回归后,当我意识到这样的公司能走多远的时候,作为老板,终于有了大作为。并不是只盯着上海,放眼其他省市了。

不仅成立了应急演练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还在小领域深耕、从繁杂的项目中挑选了应急演练来去做。

公司开始转型,开始跑市场买吆喝。你要知道,公司也都是半路出家,并不是特别懂,除了做点虚假宣传外,似乎还是之前的公关手段——拉关系。

最终结果,公司在不断试错中、大浪淘沙中,慢慢稳住了脚跟。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能当全国第一,绝不做老二。

凭借公司与各方势力的斗智斗勇,也算是在中国政府圈火了一把,有功的想留就留下,与公司价值观不契合的该辞就辞。

这时的公司,其实和几年前的小作坊式的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相比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感觉还是之前的公司有温度些。

员工干不了——还会找你谈谈心,然后说服你另谋高就。

政策要执行——会找核心员工一起商议,大家各抒己见。

项目大家一起做——团队之间有来有往,并不比现在轻松

.....

不过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些花头和变通。

不过是从之前“老板和老板娘的夫妻店”,晋升为老板和股东的“股东店”。

放到现在,我会觉得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在外人看起来初具规模。能唬住别人也是一种本事。

所谓公司,其实核心无非就是不断试错、不下牌桌。

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以上,算是我对这家公司,终极解读和一点感悟。

有人说:盈利是公司最核心甚至初期唯一的目的。身为老板真正要做的,首先是最大程度确保公司存活,其次筛选出合适的同路人,给予充足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进而激发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人情与关怀可以有,但永远不该凌驾于此目的之上。

但我说:信与义,是做人最核心也是根基,当然是可以和此目的同行的。

也许一直过于柔软的我,需要再次认真学习和领会。

正如直到今天,我才真正领教了这家公司文化的可怕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离职后的第3天,我才意识到:老板!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