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梁宁 · 产品思维30讲》同理心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同理心这一模块首先讲的是情绪,作为一个产品人为什么要对情绪这么重视?

因为用户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所以需要学会读懂用户情绪。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怎样理解愉悦和不爽

愉悦就是被满足,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做“爽”。那么不满足就是不爽,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本质上都是不爽,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可以用来度量一个产品到不到位,当然也可以度量和一个人的关系,还可以使人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众所周知的天才的1万小时理论,其实就是因为人在体验中找到了满足和愉悦感,驱动着ta一直花时间在这件事上,不厌其烦。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怎样理解愤怒和恐惧

愤怒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人的边界就是自己存在感的边界。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焦虑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can't agree anymore!近期持续的焦虑来源于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想要的目的,而未来不可控加上爱把事情往坏处想以降低自身期望,因此焦虑更深...

对于观察人和做产品而言,恐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恐惧是边界,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但它也是另一种动力,甚至是比愉悦更强大的动力。做产品需要抓痛点,而恐惧就是痛点,痛点就是用户的恐惧。所以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直面恐惧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本讲从一个销售尝试转行产品经理做了一次失败的用户研究这个例子,提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所以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好的销售和好的产品经理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好销售擅长打破防御,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因为意识即防御。

产品是被动的艺术。张小龙不爱社交,却做出了微信这样的社交产品,因为他退到网络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自然抉择,岁用户的行为不批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地服务。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让用户觉得熟悉,就不会触发防御。

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所谓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产品经理要抛开用户可能的角色,不能“认为用户应该这么做”,不能认为用户“应该“”继续完成角色,并且按照角色的设定使用你的产品,而要去观察接纳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如张小龙所说:“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上面提到的“去角色化”,适用于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但如果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一点不正经的碎碎念)梁宁老师在这一讲还以寻找人生伴侣为例,说如果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曾经习惯透过厚厚的迷妹滤镜去美化对方在我心中的形象,希望每句话每个动作都符合我的预期,等到对方不想再顾及我的感受、索性完全暴露其最真实的一面时,现实锤得我一把鼻涕一把泪......与其说是我不能接受最真实的对方,倒不如说是我不喜欢那个无法早点去角色化看清对方真实一面的自己,不懂及时止损,强扭的瓜不仅不甜还硬是狠狠砸了自己一脚T T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优秀的女性产品经理很少?本质原因在于女性的集体人格,所有的社会观念在潜移默化地要求女性,说女性应该是隐忍的、体谅的、照顾他人感受的,在这种集体人格的塑造下,女性很难去为难别人,容易觉得过意不去,而自我且自私的人天然没有这种障碍。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反思自我,当下更像是一个自律的人,恐惧随处可见可感,促使我不断向前走,而愉悦较难获得,或者说仍不十分确定什么能给予我愉悦,学会和自我的那一面好好相处,希望能在做产品的道路上拾取愉悦,靠愉悦驱动我走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C -- 《梁宁 · 产品思维30讲》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