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食、爱读书、爱旅行,爱一切平凡生活中美好的温暖瞬间!
每日读书笔记分享,今天是《陌生人效应》阅读笔记分享第二篇~
今天我们继续《陌生人效应》这本书。
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1963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英裔加拿大人,身兼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至今出版过4本图书及其“新闻稿精选集”,出版所有图书均列《纽约时报》畅销榜。
其代表作《异类》、《引爆点》中文版累计销量破百万册,人称“《纽约客》怪才”,是《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讲故事一流的非虚构作家。
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011年,被授予加拿大国民最高殊荣“加拿大勋章”
2011年,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2012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之一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第一部分内容中的两个问题:专家漏洞和洞察偏见
人们普遍认为,张伯伦与希特勒的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愚蠢的事情之一。张伯伦被希特勒迷惑了,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他陷于被动,误读了希特勒的意图。
令人困惑的是,被欺骗了的人往往是那些你认为不会被他人欺骗的人,而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却恰恰是那些你认为会被他人欺骗的人。例如,温斯顿·丘吉尔一直深信希特勒是彻头彻尾的奸诈小人,丘吉尔称张伯伦造访希特勒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事情”,但希特勒只是丘吉尔在纸质读物上读到过的一个人。
【01】专家漏洞: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复仇
弗洛伦蒂诺·阿斯皮拉加因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太过于傲慢和自赏而感到震惊,导致他的信念发生动摇,于是他和女友策划于6月6日进行叛逃,之所以选在这一天,是因为这一天是古巴内务部——管理该国间谍工作的全权机构——成立的周年纪念日。
在间谍活动中,像阿斯皮拉加这样出现在维也纳的美国大使馆的人会被称为“叛逃者”——突然出现在一个国家情报部门门口的另一个国家情报部门的官员。
阿斯皮拉加出现在美国驻维也纳大使馆之后,被带到美国驻德国军事基地的盘问中心,他要求与中情局在哈瓦那工作站代号为“登山客”的一名前负责人埃尔·阿尔皮尼斯塔面谈。
与“登山客”见面后,阿斯皮拉加透露了他的重磅消息:几乎古巴境内所有的美国特工都在为哈瓦那卖命,为美国中情局提供古巴人自己编造的情报。
此事在中情局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如此糟糕地陷于被动这么多年
而菲德尔·卡斯特罗听说阿斯皮拉加向中情局揭发了中情局自己的耻辱之后,他召集了所有的假中情局特工,让他们在全古巴境内进行了一次胜利大游行。
他还在古巴安排播出了一部令人震惊的、题名为《中央情报局对古巴的战争》的11集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中还点出了深度伪装的中情局官员及他们的姓名,甚至中情局使用的每一台先进装置都被拍进了视频。
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报机构就这样被愚弄了一番。
难题之一:当面前的陌生人对我们撒谎时,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
在民主德国工作的中情局特工,要么就是一开始就被策反成了双面间谍,要么就是为德国卖命的。他们都在依照德国的命令向美国人提供经过筛选的情报和假情报。
中情局负责反苏联情报工作的最高级别官员之一奥尔德里奇·埃姆斯,后来被发现是为苏联工作的。
“登山客”曾供职于世界上最精密的机构之一,他也是其中最有才能的人之一。然而,他已经三次被误导,见证了三次耻辱性的背叛。
中情局的精英都能被误导那么多次,那我们其他人呢?
在对人的判断中,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士经过多年观察做出的评估,应该比在酒店房间里匆忙召见、测谎得出的结果更准确,对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陌生人对我们撒谎时,我们经常看不出来。
这就是专家漏洞。
【02】洞察偏见:结识元首
人们普遍认为,张伯伦与希特勒的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愚蠢的事情之一。
张伯伦被希特勒迷惑了,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他陷于被动,误读了希特勒的意图,而且他没有警告希特勒,对方如果食言将会有严重的后果。
张伯伦因此在历史上备受批评。
张伯伦使用了我们所有人在努力理解陌生人时所遵循的假设:我们相信,与他人面对面互动时得到的关于对方的信息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张伯伦对于希特勒和他握了两次手印象深刻,然而,在与希特勒的互动中收集的所有其他信息并没能帮他更清楚地认识希特勒,结果恰恰相反。
难题之二:为什么同陌生人见面会无助于我们认清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不如不见面好呢?
生活中有无法认清己方内奸的中情局官员,有无法认清犯罪嫌疑人的法官,还有无法看清敌手真实意图的首相。
有人会纠结于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也有人与陌生人相处几个月后,还是觉得对方难以捉摸。
有的人与他人首次见面会对对方心生疑惑,有的人屡次同他人相见还是会对对方疑虑丛生。
人们吃力地评估陌生人是否正直,艰难地分析陌生人的品性,疲于应付陌生人的意图,却还是一头雾水。
想要弄清上述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普罗宁测试:
第一次测试:这是一种被称作“补全单词”的练习,就是给你一些字母,后边空几个格,让你填上这个字。
填完以后,心理学家会问被测试的人:你认为你的选择说明了什么问题?
被测试的人会觉得:
“这些被补全的单词似乎根本没有透露我太多的信息……这是随机完成的。”
“这说明不了什么……它们只是一些词。”
“我真的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单词都是随机的。”
第二次测试:把第一次所做的普罗宁测试的结果拿给同组的其他人看,问:你认为这些陌生人选择填完的单词说明了什么?
答案让测试人员彻底改变了看法:
“我有一种感觉,写出这些词的人非常虚荣,但他基本是个好人。”
“这个人似乎很喜欢以目标为导向,常考虑竞争场景。”
“我有一种感觉,这个人可能常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这个人可能也喜欢玩游戏。”
看别人写的单词的这组人不断给出类似的答案。他们对于自己已然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的事实似乎全然不知。
普罗宁称这种现象为“非对称洞察力错觉”
坚信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超过别人对自己的了解——认为我们自己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对别人的洞察力(却不认为别人具有我们自己所不具有的对我们自己的洞察力)——导致我们在本该倾听的时候却在诉说,本该耐心地听别人说他们如何坚信自己是被误解或被不公正地判决时却心不在焉。
这就是洞察偏见。
【03】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自己通过蛛丝马迹就能看透别人的内心,于是我们不放过任何机会去评判陌生人。
我们不会对自己这样做,因为我们深信自己是微妙的、复杂的、神秘的,但陌生人却很容易被了解。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陌生人不容易被了解。
他人不懂我们自己的想法、感受、动机和对事件的理解,从而使我们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建议。
但我们又太愿意在不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动机和对事件的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对他们既往行为的看法,为他人提供建议。
明智的做法:有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仔细的、尊重的倾听,可以大大减少人际和群体冲突所带来的挫折感和怨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