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总在风雨后!

转机,总在风雨后!

来自:网络 

风雨过后,有淤泥和落红,也有清风和彩虹,你看到什么决定着你的心情,也取决于你的智慧。

    智者用自己的人生告诉你,遇到逆境不要怕,常怀希望,人生总是常新!

做一个悟道的人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

    王阳明的父亲是明朝状元,所以王阳明得到了极好的教育,也轻松通过了朝廷的考试在28岁中进士,在京城做官。

    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也许他的人生太顺利了,上天要给他一个考验,生性耿直的他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离开牢狱,接到被贬令的王阳明还有些高兴,但是很快发现这是一趟亡命之旅,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追杀。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假象来躲避。

    好不容易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上岸后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门,要求借宿,被一个和尚拒之门外。他只好找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小庙,靠着香案睡觉。

    半夜里,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绕着走廊大声吼叫,却没有进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却发现王阳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惊地说:“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则怎么会没事儿呢?”就请他进寺。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个曾经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道士。

    道士为王阳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诉他“君子利艰贞,晦可明”,意思是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黑暗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

    王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当此境界,王阳明把这些艰难都不放心上,可见其胸怀。

    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在龙场驿那个破旧的驿站。王阳明碰到了另外一个被贬吏目,随行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儿子,一个是他的仆人。这个吏目,神色匆忙,神态疲惫。第二天,传老蜈蚣坡下死了一个人,两个年轻人在旁边哭。阳明先生一猜,肯定是那个吏目死了,下午又蜈蚣坡下有死了一个,原来他儿子也死了。第二天又多了一具尸体,吏目的仆人也死了。

    阳明先生听了这个故事,异常悲伤,于是提笔写下了《瘗旅文》。文中写道:“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重,而为自身想得很轻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里面。

    突然有一天风雨之夜,和几十年前王阳明出生的情景一样,天空突然狂风呼啸,一道惊雷闪过,阳明先生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这啸声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随后阳明先生说了一句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就说:我现在才知道圣人之道,其实都是要求内在,以前老是想从事物中追求真理的人都错了呀!

    阳明先生顿悟心学知道,提出了心学的奠基思想:“心即理,心外无物!”

    顿悟后的阳明先生,从此解开了内心的心结。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阳明死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机,总在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