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3.1/3.2/3.3/3.4/3.5/3.6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i,4声,乐舞,是以8人为一佾,八佾就是64人。

古人说,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只是个大夫,他用八佾当然是僭越[jiàn yuè]。

孔子对季氏说:“如果大夫家用八佾舞于庭这件事都可以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呢?”

季氏腹诽:老子有钱,老子用得起,用你管!鲁侯用八佾不也是僭越,他能僭越凭什么我就不能?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鲁国的三大贵族。

“彻”,也就是“撤”,这里是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

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孔子引《雍》,讲得清清楚楚“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主祭的是天子,助祭的是诸侯,哪有大夫什么事。

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三家”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们竟敢在自家的堂上演奏天子专用的乐,这让孔子十分恼火。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没有仁,遵守礼乐也只是徒具形式。更何况,礼和乐都随便用了。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有人以为是孔子的学生,也可能是为季氏掌礼的门客。

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关键是什么?”孔子拍掌:“这个问题提得好!礼,宁俭勿奢。丧礼,宁真勿假。”

“奢”和“俭”是反义词,两个词都好理解。

“易”和“戚”相对应,“戚”的意思是内心里真悲痛,那么“易”的意思应该是面子上做得好,让哭哭,让停停,纯粹支应事。

有人认为在丧礼上,哭是要哭,但要节之以礼,不可呼天抢地。

《礼记•檀弓上》有一段话,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正好可以解释这一章。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的话很简炼,但这句话到底他老人家是什么意思,他没说清楚,后人胡乱解释。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诸夏不如夷狄

夷狄人家都知道尊君主,不像我们诸夏目无尊上,无法无天。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夷狄不如诸夏

夷狄他们就算有君,也比不上我们诸夏,虽然我们无君。他们都是野蛮人,有君无礼,倒不如我们,我们无君,但是我们有礼。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西周金文多以“旅”字冠于器名之上,这里指祭祀。

祭泰山,只有天子和公侯才有资格。季氏只是大夫,他祭泰山属于僭越。孔子看不下去。

冉求,字子有,也称冉有,孔门二期生。

孔子问冉有:“季氏这么干,你不能阻止(救)他吗?”冉有对答:“不能。”

曾,是难道、竟然的意思。

季氏祭泰山不合礼,孔生很生气,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问礼之本)吗?林放都知道礼之本,泰山之神更知道了,所以不合礼的祭祀,你祭也白祭,人家根本不会接受。

BC80C��ԝ�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佾第三3.1/3.2/3.3/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