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1993年半的倚天屠龙记吗?
“烂片之王”王晶拍出了最美小昭和最飒赵敏。
27年之后,《倚天屠龙记》又又又又要拍新的一版电影了,这一次,还是王晶指导。
然鹅,阵容一出。
观众傻眼了。
林峯饰演张无忌,文咏珊饰演赵敏,邱璐璠饰演周芷若,陈紫函饰紫衫龙王,刘浩龙饰宋青书,朱晨丽饰殷素素,古天乐饰张翠山,甄子丹饰张三丰……
大家的关注点在于:40岁的林峯演起了小伙张无忌……
林峯长脸沧桑的扮相令人哭笑不得,网友:这真的不是拍老年版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烂片之王”王晶,一直是香港电影的“拯救者”,拍摄烂片来圈钱救市,也只有他一个。
新版《倚天》的开拍,算得上是港片寒冬中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
疫情之下,内地许多剧组已经开拍,整个行业开始运转,反观香港电影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2020年1月1日到现在,香港只有一部《手卷烟》电影开拍,这部片还是林家栋零片酬出演支持新导演。
在《新倚天》中再度饰演华山二老之一的田启文,在最近的一次记者会上称︰“我从影41年了,03年非典的时候,我也没这么害怕过。”
香港最近两个月可能依旧无片可拍,他担心会有8成以上的电影基层流失,香港电影再无希望。
而导演郑保瑞参加澳节目中也坦言:“香港电影现在比死更难受”。
香港电影没落的声音一直就有。
直到《少年的你》成为金像奖最大赢家,“烂片”救市的王晶宣布拍新版倚天,观众才发现,港片的“末日”,是真的来了。
靠林峯扮嫩救场
香港电影没人了?
从刚刚落幕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名单就看得出来,入选影帝的还是古天乐、郭富城,以及一个跑了40多年龙套的中老年演员太保,一个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的朱柏康,再加上一个内地的易烊千玺。
不仅是影帝,其他奖项也透露着一种“矮个子里拔高个儿”的气息。
《少年的你》成为最大赢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最佳新人等八项大奖,因为涉嫌“抄袭”风波,许多人表示它“不够格”。
但整体来说,《少年的你》已经算是制作精良的优质影片,两位新生代内地演员,也彰显出了新的希望。
从影帝的名单上来讲,香港电影市场里的20代、30代男演员基本是断层的,一个张无忌,还需要40岁的林峯扮嫩救场,实在是有点心酸。
仔细回想一下,现在挑起香港商业片大梁的居然还是20年前的阵容,还是那一帮60后70后。
古天乐一年365天不休,刘德华还在勤勤恳恳刷脸,刘青云一边买菜一边出工,“华仔”、“古仔”、“辉仔”们,一把年纪还在各种缉毒警匪片里肉搏上阵。
还是旧日的男神面孔,说着“香港是全亚洲最安全的城市”台词。
香港演员断层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连80后都青黄不接,更别谈90后后继无人。
陈冠希“艳照门”之后星途陨落,香港损失了一位有天赋的好演员;
笑起来桀骜不驯,迷倒万千少女:
褪下“小鲜肉”的包装,又能惊艳四座:
另外两个80后就更不用说了。
余文乐一心搞时尚卖潮牌,上一次能记住的角色,还是《春娇与志明》,这两年呢,作品表见野心:
比评分更可怕的,是评价人数
肩负港片复兴大任,有“成龙”继承人之称的拼命三郎谢霆锋,如今专注当厨子,偶尔在音乐综艺里小露一手,基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演员的身份;
再往后,就更难找好苗子了。
1985年生的陈伟霆,在香港一直没能拿到一线咖资源,但那一部和阿娇的《前度》,也算演出了“港味渣男”气质。
后来到了内地做流量小生,演技也跟着滑坡……
关于新版《倚天屠龙记》的选角,内地网友也是操碎了心。
想在已知的香港演员里挖出合适人选,有人提名陈伟霆,有人提名向佐……
(张无忌找向佐,那赵敏是要郭碧婷??)
一部《光明顶之豪寨憨少与乖巧人妻甜蜜虐恋》送给你。
想都不敢想,还是放弃吧。
论颜值和演技,还不如林峯来得合适。
想想是不是略心酸?
比林峯扮嫩更心酸的
是“烂片之王”救港片
1993年王晶拍出了《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27年后,他再次出手,这是比林峯扮嫩更能暗示香港电影没落的事实。
王晶,在港片一片繁荣、人才辈出的年代,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不受人待见的“烂片之王”。
但,不一定知道的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王晶就一直处于港片里“救市”的角色。
不管喜不喜欢王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一切朝“钱”看的电影商人,通过拍摄大量的烂片商业片,提高电影院上座率和存活率,给更多经典港片生存空间。
从影四十多年来,王晶一共拍过 160 多部电影,监制的影片超过 100 部,高产程度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与周润发、周星驰这两个香港当时最卖座的名字合作,分别拍出了《赌神》系列和《赌侠》系列,成为最卖座的“赌片”导演。
作为最卖座的烂片之王,他是香港电影的一个缩影。
王晶红到发紫的时候,这位出了名的“快枪手”,甚至创下了一年拍摄 7 部电影,18 天做完《最佳损友》的纪录。别人不肯接手的贺岁片,他在无剧本无团队的情况下,一两个月交出成品。
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港片失血,无工可开,在行业怨天尤人的时候,王晶还在坚持,用《古惑仔》顶了 几年,再投入大成本继续拍“赌片”系列,同时又快速炒了许多粗糙的都市喜剧片。
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的吴思远曾这样评价王晶:
90年代后香港电影逐渐没落,特别是97年之后惨淡的不行,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别的出路,只有王晶坚守香港,什么烂片都接,不敢说大赚,至少回本,你们觉得没什么,可他养活了多少没工开的香港人?
你们光觉得《无间道》救市,实际真正救市的是王晶,不是他保留了香港电影的一些种子,现在香港电影早就完蛋了。
《吐槽大会》上“肥猫”郑则仕也说:“香港电影最低潮的那几年,是王晶导演一直坚持,开工拍烂戏,才实实在在养活了一大批幕后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这些烂片,才让我们有口饭吃。”
文艺片耗心血又没人看,商业片才能赚钱,这是市场所决定的。
王晶自己也回应:这个电影市场需要王家卫这样的人,也更需要他这样的人。要是都像王家卫那样几年磨一部片,那么多的从业者靠谁养活?
毕业于港中文的王晶,并非没有才华,只不过他选择当个商人,却也实实在在拯救了香港电影业。
来到2020的疫情期间,香港电影再次无工可开。
王晶又开始干起了同样的事情,足以说明现在香港电影究竟面临多大的困境。
这些年,不少优秀的香港电影导演已经出走,拥抱内地市场。
成功的也有。
陈可辛,交出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作业,还有万众期待的《李娜》《中国女排》存货,文艺细腻加成,票房口碑双丰收,可以说是商业类型片翘楚;
军事题材狂热爱好者林超贤更加,《破风》《激战》小试牛刀,直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一举成为硬核主旋律片的标杆;
刘伟强,近年的《建军大业》《中国机长》,同样拥抱了主旋律;
武侠“徐老怪”徐克不算高产,北上合作的《狄仁杰》系列、《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有佳作,但发挥不算太稳定;
一直情怀加持的周星驰,自从《新喜剧之王》后,观众也不再欠他电影票。
至于去年在《攀登者》扑街的李仁港、交出了《欧洲攻略》的马楚成、监制《摆渡人》导致“晚节不保”的王家卫……
说香港导演全扑街不至于,只是在将“港味”与内地氛围的融合中,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正如王晶在《圆桌派》里所说,很多香港导演“找不到内地的情绪共振”,已经比不了很多内地的中生代导演。
至于那些固守本土的港片,则越来越退居小成本文艺片里。
港片复兴,成为一句梦话。
不肯低头的香港电影
没落在意料之中
香港泡沫时代的辉煌回不去了,这是从香港各个层面都能看出来的。
从电影、音乐到选美,所有的文化产业都在没落。
这几年唯一能引起注意的香港电影还是《寒战》《无双》等于内地合作的系列。
为什么香港出不了新演员,为什么港片日薄西山?
制片人林小明曾经感叹:“当你的制作量不够,就很难捧出新人。内地一年可以制作9万小时的电视剧,拍900多部电影,这么大的制作量就可以不断捧出新人,香港没法比。”
以前的香港电影全世界在看,是整个亚洲电影行业的中流砥柱。现在光靠香港本土700万人口要养活一个电影市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的,这么小的制作,也很难捧出新人演员。
制作到底有多小呢,根据香港的报道,现在“香港电影已经沦为兴趣班”。
什么叫兴趣班?成本压低,求人帮忙,不计回报地拍,已经距离工业相去甚远。
固守本土的港片,只有一些小成本文艺片能赢得艺术口碑,却无法在内地市场与观众见面。
如《踏血寻梅》《三夫》《叔叔》《一念无明》,聚焦港人的共鸣,关注性少数和社会边缘群体,口碑有了,没有商业片的支撑,钱却难赚。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也隐隐约约与内地斗气。
很多香港人,拒绝合拍片,认为“合拍片”有原罪。
尔冬升就提到过政治风气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港人不喜欢看,不喜欢合拍,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人拍。
古天乐长期以来在内地拍片赚钱反被香港人骂。
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古仔内地赚的钱除了建小学,都拿去补贴给港片了。
这种情绪化斗气的风向,也可以在金像奖看到。
2015年拿到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是《十年》,一部低成本政治电影,暗戳戳将政治风气带入电影界,与内地对着干。
今年,尔冬升谈《少年的你》拿下最佳影片时也坦诚表示:
“近一两年我都有观察社会状况对金像奖的影响,《十年》那一届好明显是情绪化,今届反而令我觉得大家回归专业层面。”
实力和市场在流失,心态却还没有摆正,这才是更无可救药的事情。
摆正心态
是港片唯一的出路
再瘦的骆驼也有骨架在。
香港电影当年成熟的工业体系、培训机制下,出来的人才自然也不会太差。
放眼整个华语电影,香港导演还是那一批能把主旋律片拍好看,把商业片拍出口碑的大将。
虽然北上的香港导演也因为“水土不服”碰壁,但经过香港电影工业打磨过的林超贤陈可辛们都已经找到了门路,知道观众想看什么,怎么能最高效地完成一部口碑票房兼具的商业片。
林超贤“行动三部曲”
底子还在,摆正心态,与内地合作,自然能找到新的出路。
除了能拿到一线资源的大导演,准80后新生代导演曾国祥也属于杰出的香港“后浪”代表。
拍摄的《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虽然拍摄的是内地的故事,启用的是内地演员,但是幕后制作都是香港团队,整体制作精良也扎实。
师从陈可辛的曾国祥,导演和调教能力也有底子和天赋。
也正是这个香港制作团队,拍出了内地高考的窒息感。
懂得融会贯通的“后浪”, 是不会被拍死在沙滩上的。
3月底,香港政府初步批出2000万推动电影业。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田启文约见了各大电影公司,商讨复工计划,携手救市,演员他找了古天乐。
古仔回了9个字:“海啸来了,要做些事情。”
勤勤恳恳如古天乐,一直在内地拍电影补救港片市场,甚至自己开公司救港片。
在金像奖上,他曾经号召香港电影人团结起来。
但事实上,光看几个香港人团结已经难以起死回生了。
“风调雨顺”——本届香港金像奖预告片片尾寄语
港片泡沫时代的辉煌已过,时代已经变天了。
靠几个老演员刷脸撑票房,一个“烂片”导演救市终究不是办法。
说到底,香港电影终究也就是华语电影。
唯一能救港片的,最终还是落到每一位港人的“心态”上。
不再情绪用事,别自视甚高,而是与内地取长补短,合作共荣。
不论是香港电影,还是任何一个版块,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