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成就了董卿,但别盲目跟从,把握不好度只会害苦孩子

说起董卿,大家都不陌生,从小董卿受的就是''吃苦教育''。

1973年董卿在上海出生了,她的父母都是从复旦大学毕业的,爸爸董善祥是报社的总编辑,妈妈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董卿也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99届本科班,华东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研究生班,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班。

她的父亲曾是个贫穷的农村娃,是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成为高材生,改写了一生的命运。所以他对女儿董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从小就对她施展了''魔鬼教育法'',希望她能拥有自律、顽强、拼搏的品质。

但是谁会想到,父亲曾带给董卿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

''吃苦教育''将董卿变成了一个优秀的人,但是也给董卿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而她的爸爸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向董卿道歉。

大多数父母都推崇''吃苦教育''

''吃苦教育''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多父母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具体来说,父母信任''吃苦教育''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父母抱有功利心理

一份针对''吃苦教育''的暑期调查显示,81.8%的人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人认为这样对孩子的将来有很大帮助。

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吃的苦越多,孩子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努力一点,你未来就不会那么苦,现在吃的苦会让你未来好过一点。''

不仅是父母,现在的很多鸡汤也说:''你吃的苦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其实,父母说这句话时,不仅是在告诫孩子,更多的是在催眠自己。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前途是一片清晰,这样人就会有方向,只要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人就一定会到达终点。

而''吃苦就能够成功''这句话,其实是给父母提供了一个方向,孩子只要按照这个方向行走,未来一定能够成功,而且,孩子吃的苦越多,也就能够越早到达目的地。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

每一个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至少未来不需要为了生

存不断地奔波。就像是龙应台说过的一段很有名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要求自己用功学习,就是因为要孩子和别人比成绩。因为孩子的经历还不够多,所以孩子很难理解父母的心情、体会生活的艰辛。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才会明白父母的艰辛。

过度的''吃苦教育''会害了孩子

虽然吃苦确实能够锻炼孩子的品质,但是过多的''吃苦教育''并不会给孩子产生太多的好处,相反,它会压垮孩子。

那么,过度的''吃苦教育''会给孩子造成那些影响呢?

造成心理阴影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12岁的女孩子离家出走,原因是父母总是逼她学习,她觉得受不了偏执的父母,于是就选择离家出走了。小女孩在离家还留给了父母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了''我恨!我恨你们!''

如果父母给孩子的设置的挫折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就会越来越大。当孩子感觉到生活是一片灰暗,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时,孩子就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情绪持续低落

当父母持续给孩子设置挫折时,孩子会感觉到源自于父母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孩子的动力,促使孩子前行。但是过量的压力只会让孩子感觉到窒息,孩子处于一种负重前行的状态,长期下去,孩子的成长速度肯定会比其他人慢很多。

孩子感受到很多压力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心力交瘁。因为孩子整天都要想着学习,学习,学习......而且当孩子重复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会处于一种焦躁、情绪低落的状态。

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亲子矛盾加剧

孩子认为,父母觉得成绩比他本身的情绪更重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只能感觉到父母的压迫。面对这种想法,父母会觉得孩子不够懂事,不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和期待。

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不主动去和孩子和解,孩子是很难主动和父母开口交流的。因为,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时,父母只会觉得这只是孩子想要偷懒的借口罢了。

结果,亲子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僵硬,父母是那个施号发令的人,而孩子就只是一个完成任务的人,两人之间很少情感上的对话。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都比较冷漠和独立。

父母的''吃苦教育''应该把握度

不可否认,''吃苦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孩子良好的品质。要想让''吃苦教育''发挥出它的作用,父母就应该把握好''度''。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把握度呢?以下有三个建议:

将压力改成期待

日本绘本大师来中国办新手签售会,有家长就焦虑地问:''大师, 看了您这么多的绘本,感觉你是很懂孩子的人,那么,我该如何把孩子培养得像您一样优秀呢?''

大师很疑惑地说:''为什么要把孩子培养成我这样呢,其实,真正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仅有3%,大多数的孩子穷尽一生也就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天底下每一对父母都对孩子抱有美好的期待,但是父母要记住,期待就是期待,而压力是压力。期待含有正面含义,是一种正能量,能够激励孩子。而压力含有负面的意义,孩子更多的是感觉到压迫。

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想,父母不如将压力化成期待,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而不是偏执于一些虚渺的事情。

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吃苦

爱玩几乎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质,所以,当孩子提出自己要玩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去玩。但是,如果孩子一直玩,这就是孩子的不对了。父母要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吃苦。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给孩子将大道理,孩子可能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相反还会对父母产生厌烦。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下社会,让孩子多去劳动。这样,孩子更能沉下心学习。

此外,父母还可以协助孩子,找到孩子的梦想和志向。有了梦想的孩子,内在驱动力更强。而且,孩子肯定会摆正自己的态度,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梦想,学习都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步。

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

''吃苦教育''的一个核心便是,父母要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吃没有意义的苦。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位父亲为了训练孩子的意志力,一个6岁的小男孩每天都要跑6公里,做俯卧撑100个。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要求都有些严重,更不要说对于一个小孩子了。

运动是对孩子有用的,但是过量的运动就体现不出运动的意义了。父母应该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应该体现出它的意义。而且,父母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因为父母和孩子对于''有意义的事情''的定义是不同的。

关键还是要多协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吃苦不能一劳永逸,关键还是要让孩子学会吃苦的精神。比起一味地让孩子吃苦,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吃苦。这样,孩子才会为了心中的目标主动去吃苦,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吃的苦是有意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苦教育”成就了董卿,但别盲目跟从,把握不好度只会害苦孩子)